“父母只爱我的分数,根本不爱我”,在近日志成实验中学的心理咨询中,学生考前的心理彷徨成为咨询的焦点。另一方面,常听有的家长埋怨说,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成绩却总是上不去。而现实中,往往越是在那些“惜分如命”的家庭里,成绩单上却常常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前不久,零点调查公司完成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今,七成城市居民最关心、最担忧的问题已经从“物价上涨”变为“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又排在了第一位,这使得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效途径的意义非同寻常。
志成实验中学心理老师高秋玲从教学一线中得出经验,作为孩子最直接、最亲密的“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举足轻重。大到会考、高考,小到中考、单元考,这一级级的考试在检验这孩子的心智的同时,更是对我们家长的磨练。对于孩子的考试,作为家长来讲应该明确,为了让孩子考出水平,自己应该做什么。
家庭氛围是无价之宝
曾有人对84名特优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作了调查,发现他们各自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虽各不相同,然而却没有发现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一般家庭容易出现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问题所引起的困扰和烦恼,在他们那里似乎并不存在,相反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引以为自豪,家庭成为两代人的精神乐园。
就在考试前几天,一位初中生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向教师倾诉,他父母从他记事起就经常吵架,最近更是愈演愈烈,有时甚至还打架,他根本就无法安心学习,整天想着父母的事,害怕他们吵架,害怕他们会离婚,有时候半夜都会吓醒,悄悄地下床看看父母有没有吵架。孩子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提心吊胆的心境中,哪有心思看书学习?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生对中小学生家庭的一次调查表明: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友好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9.3%,差的占7.3%,学习优良的占18.5%,差的占10.9%;生活在家庭关系紧张、时常争吵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3.3%,差的也占33.3%,学习优良的一个也没有,差的占16.7%。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来自老师、家长的真心夸奖、鼓励和充满智慧的指点,往往能够帮助孩子唤起自信,成为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强大动力,甚至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发生根本转变的契机,学生有了自信,在考场上自然就能得心应手。
曾经听过一个孩子的话令人揪心,“我真的没有改变的必要了,因为我怎么改变也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仅仅是因为他在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不好,虽说成绩比期中考试有进步,但家长会后他妈妈便在路上不断地对他说,看人家谁谁谁考的多么好,看人家谁谁谁多么用功等尽是说一些表扬别人的话,对他的进步却只字不提。其实,这个孩子难受的不仅仅是没有得到家长的表扬,更重要的是家长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说别人多么优秀,使他们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
可以说,父母的支持信任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剂良药,尤其是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考试成绩不及格时,家长应该真心诚意的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行,你还有潜力,只要再刻苦一点,学习方法上再科学一点,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此,孩子才能从父母的信任中找回自信,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学习成绩。
门槛效应是激发潜力的诀窍
所谓“门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即一个人一旦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反,低层次的要求被拒绝,今后的要求可能相继被拒绝。所以,家长、教师给孩子订目标时,一定要有层次,要有“跳起来,摘到桃”的合理性。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柏生在美国一所小学调查后说,他们通过智力测验,找出了18个有发展前途的班级,并指出这些班级的学生智商高、发展前途大。8个月后,这些班学生的成绩果然大大超过其他班。罗森塔尔随即宣布,他们当时并没进行真实的智力测验,而是随机指定的班级。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他的意思是:“人,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事实证明,家长的爱和期望可以转化为激励孩子的神奇力量,使他们沿着期望者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能在考试中“心想事成”。望子成龙的家长应该思索家庭教育的得与失,毕竟古人就有“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之说。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