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人患病,举家上阵”,病人一旦住院卧床,家属自然被套上了枷锁:一方面要照料病人,一方面要兼顾工作或学业,既牵扯精力,又因不懂护理知识而左右为难,常常搞得疲惫不堪。医院的专业护理护士太少,一般不会为病人提供全天候陪护。那么能不能在专业护士和病人家属之外找到一种专门人员进行护理呢?都市“陪护族”的出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专业护理价格高
陪护人员一般负责照顾住院病人的个人卫生、饮食起居,护理身体残疾或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者,需每天12小时或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按性别分,男性陪护称为护工,女性陪护称为护嫂或月嫂。以中国医大一院为例,平时住院病人在1000人左右,而专业护士只有100人,陪护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邵焕君说,陪护员接受专业培训和临床实习,在掌握了全面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护理技能后,经体检合格方能上岗。开展陪护不仅可以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需要,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一条就业渠道。
陪护员鱼龙混杂
沈阳市皇姑区的孙女士为患严重冠心病而住院的父亲请了一名陪护,可一天早晨,老人在陪护醒来之前停止了呼吸。趴在床头的陪护回忆到,以前老人睡觉都打呼噜,但昨晚没有打,因为很安静,陪护也就放心地睡着了。经检查,老人是因呼吸暂停综合征死亡的,主治医师说,病人事先已有了明显征兆,陪护员要是稍懂一点医学常识,早一点报告医生进行抢救,可能会保住病人的生命。
后悔莫及的孙女士告诉记者,陪护员是经朋友介绍的,只知道小姑娘勤快利索,不怕脏不怕累,就以为挺好,没想到误了大事。而专业医护人员却认为,目前陪护市场鱼龙混杂,一些陪护人员缺乏基本的护理技能和医学常识,给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院陪护近年已发展成为一块“大蛋糕”,一些家政和中介公司瞄准了这个市场,推出陪护项目;一些务工者也打着“专业陪护”的牌子,端上了医院陪护的饭碗。
陪护业亟待规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家庭医疗康复中心主任邵焕君介绍,现在进入陪护业的人日益增多,但没有一个专门管理规范的部门,谁都可以干这一行,结果造成掌握专业知识的陪护和非专业陪护同在,健康陪护和带有传染疾病的陪护同在,来自正规公司的陪护和零散陪护同在,这给陪护市场带来了混乱,最终会给陪护对象带来不良影响。
正在逐渐步入正轨
邵焕君认为,住院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陪护业也应当是个特殊行业,对从业人员应当有特殊的要求。专业陪护应当接受正规的培训和实习锻炼,经过考核和体检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工作中还应当得到长期指导。社会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成立较大的服务公司,为专业培训和正规服务提供保证。
目前国内已有城市对陪护人员规定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建立了“陪护人才库”,沈阳市也已经出现了正规的专业陪护人员培训机构。卫生护理专家表示,卫生部门应当整合劳动、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力量,为陪护行业建立准入制度,防止陪护市场鱼龙混杂伤及消费者。另外,主管部门应通过政策扶持正规陪护企业,通过正规企业带动陪护行业步入正轨。
新闻链接
“街头陪护”信不得
记者近日走访沈阳市几家医院发现,很多家属为了省钱省事找来了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街头陪护”,为病人的健康安全带来了隐患。
记者在沈阳市看到,一些劳动力市场务工人员胸前挂着“专业陪护”的牌子,也有人将“专业陪护”的手机号码涂写在各大医院的墙上,招揽生意。来自辽宁的打工者小崔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陪护病人,她告诉记者,她从事这一行已经一年多了,由于价格便宜,所以来请她的人很多。当记者问及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时,小崔回答,只要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手脚勤快点儿就行,不需要专业培训。
像小崔这样的陪护人员在沈阳不在少数,他们基本都是外来农民工或市内的下岗人员,基本没有受到专业培训,很多人不懂护理常识,仅凭经验照顾病人;大部分陪护没有健康证,不排除一小部分陪护人员患有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可能。
邵主任说,雇个非专业陪护很不安全,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正规的专业陪护培训中心,找正规公司的专业人员才有保障。
本版内容据新华社电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