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月6日电
从“疑似”到“确诊”,广东省和卫生部有关专家和部门用了整整10天的时间;如果从12月20日该病人被收治算起,则用了17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该病例难以“确诊”呢?有关专家用“没头没尾”、“有阴有阳”、“有变异”回答了这一问题。
首先,病源和传染过程“没头没尾”。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广东的这例非典病例不是实验室传播所致,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因此无法确定感染“源头”。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剑峰说,广东省卫生部门对这名患者的42名密切接触者和39名一般接触者进行了隔离观察或医学观察,均未发现发热等异常情况,也就是“没尾”。这种“没头没尾”的情况同去年春天
S ARS传播速度快、传染人数多的情况反差较大,让科学家们不得不慎重了许多。
此外,广东省疾控中心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广东市场上的果子狸携带的 S
ARS冠状病毒基因结构与该病例基因片断相似。但是在没有食用、也没有直接接触过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情况下,病人究竟如何被传染上该种病毒,依然是个谜。
此外,使“疑似”难以“确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病例的多种实验室检测指标“有阴有阳”,存在矛盾,同时病毒可能存在变异。
在收治该病人的初期阶段,根据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对患者血样进行的多种检测显示,酶标法检测呈非典抗体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却呈阴性,两个指标有明显差异。
在得到相关情况后,卫生部、广东省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讨论,并决定由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的两个网络实验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个实验室共同进行一次“病毒中和实验”。最终,专家们根据得到的检测结果,在1月5日确认这一非典疑似病例为非典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