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青医附院邢泉生博士等人经过10年研究,总结出一套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保护肺功能受损的方法,攻克了此类手术的一大难题。该项研究日前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婴幼儿心脏畸形矫治技术已经成熟,但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成为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手术过程中,病人自身的心脏要停止跳动,肺脏也要停止工作,因此必须以一套“人工心肺机”维持原来心肺的生理功能,这套人工心肺机即为“体外循环”。临床病例显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肺水肿、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肺损伤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青医附院邢泉生教授等在研究中发现,这种肺损伤是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损伤了患儿自身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而这些活性物质在维持小儿正常呼吸功能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他们成功地从新鲜猪肺中提取其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一种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用来弥补患者自身即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损伤,从而有效实现肺保护。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在提高和优化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效果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这些发现和成果是以动物实验、体外循环模型、临床病例为对象,通过10年研究才最终取得的,将极大地改善小儿先心病手术的疗效。
参加鉴定的国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密切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和很高的实用价值,发展潜力巨大,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张鲲鹏王丽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