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翁村,这是一个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村庄。当年它位于今沧口飞机场,东靠鳖盖子山,西到飞机场河,南近李村河,北与晓翁村为邻。现在的国棉九厂、第二印染厂、国棉六厂、二航校、金属材料公司仓库等所在地,都曾经是达翁村的耕地,它是沧口最大的村庄。想当年浮山所为防务设墩堡时,该村就是下设的十八墩堡之一。
沧口一带早年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草木杂生,河水横溢,狗兔肆虐,百鸟竞飞,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明永乐年间,有田氏兄弟二人,肩挑手提从今胶南市王台镇田家窑来此求生。其兄就在今沧口飞机场一带留住,其弟则去了东南离此约30里的田家村栖身。后来这里又有了高、阎、崔、刘、郝等姓氏到此共同开发,逐渐形成村落,因这里有过瓮窑,后被称为瓮窑头。在清《即墨县志》里就有“瓮窑头村”(又名瓦窑头)的记载。数年后随着人口的增多,村落的扩大,瓮窑头又一分为二,成为两个行政村。以大村庄河为界,河北为小瓮窑头,河南为大瓮窑头。上世纪30年代初小瓮窑头改名为晓翁村,大瓮窑头取名为达翁村。
随着青岛城市化的发展,在村子周围相继建起了许多工厂。1902年德国殖民者在村西建德华缫丝厂。德国人走后,1920年民族资本家周学熙又在其基础上建华新纱厂。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宝来纱厂(与华新纱厂合并)以及村北的太仓造纸厂也相继开工。它们纷纷从村里招募工人,从此达翁村的村民便从长期从事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农耕中解脱出来,走向亦工亦农、工农兼作。
达翁村村大人多,又是一工农结合的村庄,村民手中大多较为宽松,这为村中的商业带来了生机:不仅村中的一东西长街上摊铺林立,颇为繁华;而且村里有两个烧锅,一个黄酒馆,一个饭店,两个理发店,还有些小店铺,大都生意兴隆,顾客盈门。
达翁村的村民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他们深受没有文化之苦,也更加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尽管生活条件较差,人们仍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为子女创造上学机会。村中有两处初级小学(过去小学分两种,一种是初级小学,只有初小,没有高小。另一种是完小,初小、高小都有),一处在阎家胡同西头,是一私立小学。这处小学有院墙、大门朝西,拱型门,四五间教室。另一处在村西,今国棉九厂南面、四流中路公厕处,也是初级小学,是沧口小学(永宁路小学前身)的分校,第一任老师姓于,现在这所小学早已被拆除。另外在一些家族的祠堂里也有设学堂的,如田家祠堂就办过私塾,有十五六个学生,教书先生姓朱,曲哥庄人。
达翁村村风古朴,婚丧嫁娶、年节礼道都有一定讲究。时至今日有些民俗仍在一些家庭中沿袭。这里仅就过年、跑耍、出殡的习俗介绍如下:
过年。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小年),这一天将“灶马”贴在东间锅台上,晚上六点辞灶,在灶王爷前点上香,摆上供品。
(注:作者系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本文感谢田公源、崔延年、郝凌宵、闫立喜、王生梅、潘福祥等提供资料)(明日请看“达翁村(二)”)
解放后达翁新村第一任党支部书
记、第一任村委主任崔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