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韵味。不仅那些有形的物质实体鲜明地显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作为城市肌体中不可“缺场”的骨血――文艺风景线也在形象地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回首自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青岛市文联所走过的征程,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构筑这一风景线
时所做的思考和探索。
文艺创作强化精品意识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什么时候读或看,都能让人含英咀华,获益无限。本着这一标杆,青岛市文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同时,着力在“抓精品、出精品”上锻造着自身的实力。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仅文学作品青岛市文联就发表、出版了近2300万字。其中长篇小说28部,长篇纪实文学7部,中短篇小说60余部(篇),诗集、散文诗集15部,散文集9部,书画、摄影作品集40余部,电视剧30余部(集),民间文学集5部,戏剧十余部,歌曲600余首,同时还组织出版了青岛市中青年作家的《50丛书》、《青岛市青年作家丛书》、《青岛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以及《青岛市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选》等十余部文学艺术专集,而且,其中多部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精品工程奖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据介绍,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就有70余件。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1年全国京剧票友戏迷电视大赛中,市剧协选送的3名京剧票友分别获得金、银奖和特别奖;在2002年中国美协和山东美协联合举办的全国美展中,市美协选送的我市画家的作品分别获得金、银和铜奖;今年,我市作家尤凤伟的长篇小说《中国1957》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初评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不断绽放的异彩为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绘就了斑斓一笔,而这背后是青岛市文联坚持“文艺采风、深入第一线、注重文艺研讨”这一创作思路的生动体现。
据介绍,5年来,青岛市文联经常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艺采风,以期他们在与生活的真切感受中,创造出凝聚生活和时代气息的作品。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青岛市文联组织十余名专业作家深入到了抗非的最前沿,他们采访撰写的反映我市抗非勇士英雄事迹的小说和报告文学,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文艺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
文艺活动实施品牌战略
文联的全称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名思义,发展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当然是文联工作的题中之义,但与此同时,青岛市文联聚拢优势资源举办具有示范性重大文艺活动的举措,则进一步凸显其试图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实施品牌化战略、锻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意向。
近年来,青岛市文联举办的大型活动接连不断,不但内容、样式多样,规格也堪称空前。为迎接新千年,青岛市文联组织了百米珍藏大型书画笔会和《青岛与世界》大型摄影展;为保护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民间艺术,举办了50余名全国著名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艺术家参与的“全国民俗风情博览会”;为使青岛观众欣赏到中外一流的摄影作品,举办了近20位中外摄影家精品力作参展的“中外著名摄影家邀请展”,并与《美术》、《国画家》杂志社合作举办2003年全国著名中国画家精品展……除此之外,“新年合唱音乐会”、“迎奥运新年书画笔会”、“迎奥运摄影抓拍大赛开拍仪式”等活动已经成为市文联每年的固定“节目”。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文联尝试整合10个文艺家协会和各区市文联的资源优势,试图搭建起一个更高水平、更具开放性的文艺交流平台,增强其文化活动的辐射力和知名度,从而让更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在历时两个月的规划下,“五月的风”―――青岛市大型文学艺术系列活动于今年上半年初露端倪,此项活动有20项,涉及到了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面对社会上的良好反映,青岛市文联决意将“五月的风”作为市文联的品牌工程长年坚持搞下去,并以青岛文艺的鲜明特色为基点,充分体现青岛的都市文明和人文奥运精神。
文化交流开拓文化视野
在这5年里,向来注重从其他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那里汲取营养的青岛市文联,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据了解,在5年当中,青岛市文联先后接待了加拿大华人作家访问团,韩国大邱市艺总访问团,日本福冈作家访问团,日本高知县书道访问团,韩国第16、17、18回全国摄影作品展的获奖作品展,法国柯乃柏先生的书法展和法国女画家索菲?特德斯基水墨画展等。同时,与国内兄弟省市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日渐频繁。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青岛市文联承办了“中国舞蹈《荷花奖》国际标准舞‘世界杯’大赛”,国内1200多名、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名选手参加,这次大赛是迄今我国举办的大规模、高级别的舞蹈比赛。
毋庸置疑,这些精品力作展示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我市的艺术家开拓了文化视野,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青岛构建文化高地、发展和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深厚的积淀。本报记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