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竞争中,文化被融于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中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更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范畴和人文范畴。回首青岛在文化尤其是公益文化建设上所走过的每一步,可以无愧地说,我们的城市开始在文化氛围的不断
塑造中,强化着对本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同时铸造着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生活方式。
这是市民、游客在每一个节假日都能目睹到的人文景观:广场上,和着优美的旋律,人们歌唱得亮,舞跳得欢,拳打得酣……从年始到年终,这一场景伴随着跃动的音符而持续不断:元旦、春节“盛世欢歌奔小康、新春文化大拜年”;4月到11月,“欢乐假日―――广场文化周周演”、“奥运之声―――钢琴王之友周末音乐会”;夏秋之际,“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节以及旨在延展社区概念、配合城市化进程而推出的“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
如果说,这些累计2000万人次的参与者与万余项的活动内容承托起由于城市空间逼仄而衍生出的广场文化,那么散布在各社区的文化活动则凸显着它们的区域色彩:市南的“沿海文化风景线”、市北的“社区居(家)委会艺术节”、李沧的“赏花会”、四方的“少儿自绘文化衫大赛”、黄岛的“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城阳的“市民节”,它们以其鲜明的主题定位以及群众的广泛参与绘就了我市五彩斑斓的社区文化网络。
毋庸置疑,我市的群众文化正以生动多彩的面孔融入到城市软环境的倾力营造中,然而,其背后的资金来源又何在?撩开这层面纱,青岛在公益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思路和改革之举给出了答案。
今年,青岛市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极速跳跃,合作项目由68个激增到近400个,合作资金也从412.6万元骤增到5757万元。一度圄于“经费紧张―――事业难办―――水平难上”怪圈中的公益文化建设终于趟出了一条有效引入和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文化的可行渠道。
青岛,这是一座建制百年的年轻城市,但栉风沐雨中伫立的131处历史优秀建筑和文化名人故居则在表征着这也是一座浸透着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质的城市。今年11月,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挂牌工程正式启动,而且,它们将“毛遂自荐”举办“名企访名居”巡礼活动,并希冀凭借这一形式让曾留下50多位名人足迹的小鱼山名人故居区走出历史的荫蔽,张扬出我们城市的文化个性。这是文化推介会模式的衍生和拓展,它将从历史的印记中捕捉到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相融合的契点,从而开启青岛从历史文化名城向现代文化名城的新一轮嬗变。
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必须有足够的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作为积淀。追溯过去短短数年,青岛无疑在秉承着这一城市经营的理念。从东部的文化博览中心、国际会展中心、雕塑艺术馆、书城,到伫立于老城区那浸染着岁月风霜的市人民会堂、四方大剧院、美术馆,以及图书馆新馆和落成不久的青话小剧场……它们不仅使得青岛在建设先进文化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载体,而且由此集聚和散发出的各种效应,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青岛另一标志性文化设施青岛大剧院业已进入先期筹备,与此同时,旨在提升全民审美品位的“群文辅导团”人才库也在组建当中,这意味着全市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门类的专家将集中起来,然后散布到各社区承担起基层辅导工作。无疑,这一举措将“由下到上”地形成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在文化建设的两翼―――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进一步交融和互映中,勾勒出青岛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画卷中的绚烂一页。本报记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