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7日电
据南京晨报报道,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南京流动人口数量已达百万。南京市社会科学院近期“出炉”了《加强南京市流动人口教育和管理调查研究报告》,全面、真实地反映出这支“百万大军”在南京的生存状态。
20年增长10倍
第
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南京流动人口数量达80万,如果算上旅游、出差等短期停留的流动人口,规模应在100万人左右。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仅为10万人,20年间的增幅为10倍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后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仍将保持增势。
统计结果显示,15岁―34岁的男性青壮年是这支“百万大年”的主力军,比例高达68%。但近年来,“外来妹”的数量开始增多。至去年上半年,女性所占比例已超过1/3,与1996年相比提高了7%有余。
聚居“边缘地带”
受经济条件制约,房租低廉的出租房屋成为流动人口的首选,极少有人住旅馆。在南京,流动人口现主要集中居住在城市西南部。秦淮河以西、老城墙以外的地段房租低廉,房源密集,交通又比较便利,形成一个流动人口集居的环城带。这里也是犯罪频发区。据统计,在全市发生的暴力案件和盗窃案件中,外来流动人口作案的占54.3%和63.6%。从1997年―2002年,南京市流动人口刑事犯罪率一直居高,保持在40%―50%的范围。
身份模糊缺少家的感觉
据调查报告分析,流动人口具有“双栖性”,他们既具有市民特征,但同时又有别于市民,兼具农民的特点。他们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与权利,不易对暂住的城市产生家的感觉。
根据“城市新移民”课题组调查,外来民工在南京“有家的感觉”或者“有一点”的有58.8%,没有家的感觉的有38.6%。邻里关系“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52.4%,而“比较不满意”只有4.7%。总体来说,外来人口对南京比较认同,但过客心态多多少少仍然存在。
子女受教育条件差
根据2002年下半年对南京市587名流动人口的一项调查,初中文化程度的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有249人和121人,占绝大部分比例。
这些人子女的教育更是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而造成的教育壁垒,这些儿童不能充分享受儿童少年本应拥有的教育权利。据统计,流动人口的子女主要以在老家接受教育的形式为主。但在父母谈到对子女期望的就学地点时,只有31.6%希望孩子留在老家读书。
流行合家迁移
“家庭式”滚雪球迁移是近几年新的流动方式,这一迁移方式往往在城市某些地区集中形成外来村,如南京有名的“河南村”、“芜湖村”、“淮安村”、“徐州村”等。
但每年稳定居住下来的人不多。据测算,近几年南京市登记的月平均变动量在50%左右,而居住1年以上相对稳定的仅占22.4%,只有27.6%的外来人口被南京市纳入常规管理之中。
合法权益受损严重
现阶段,流动人口的特点是稳定性低,失业率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极少,属于社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没有享受到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用工单位也不按《劳动法》为他们交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问题尤其严重。该问题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企业和餐饮服务等企业,其中建筑施工企业占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70%。
一项《南京市城市流动人口劳动就业合法权益受损情况表》显示,被调查者中有34.79%的人遭遇用工单位或老板变相拖欠;32.84%的人被无故拖欠,克扣工资,35.78%的人遭受工作条件恶劣或工时过长的待遇;15.05%则在工伤后没有得到赔偿。(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