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周刊》主编巴龙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广东应定位于世界级大城市
德国《经济周刊》是德国最具权威的经济刊物,对其主编巴龙先生来说,对广东他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有一位来自中国广东的中国妻子。而广东近年来经济发展所展现出
的迅猛势头,更使这位广东洋女婿深深着迷并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今年7月,巴龙先生应国务院新闻办的邀请,曾对中国一些省份以及珠三角地区进行了采访,并对“大珠三角”作了专题报道,并指出“香港、广东和澳门,形成一个金色三角,一个超级巨大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将在21世纪大放异彩。”
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巴龙先生,希望真实地了解这个西方资深经济观察家眼中的广东、眼中的大珠三角。
高评大珠三角合作
记者:您对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合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粤港经济融合这一构想的吸引力和活力使世界上其他的经济区域都黯然失色”,请问您如何作出这一判断?
巴龙:我认为如果能发挥香港、广东以及澳门的经济潜力,这个地区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香港有市场、金融服务的优势,而广东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工业发展潜力,还有一些新兴工业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认为这个地区如何能良好地合作而不是彼此竞争,绝对会成为世界上令人兴奋、有刺激性的和巨大潜力的经济发展区域。广东与香港不是谁领导谁的问题,而是一起发展,共同合作,达到双赢结果。
记者:西方国家中曾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其中就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出口增长对他们的市场带来损害,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巴龙:我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其他国家来说不是威胁,是挑战。发展是必然的,应该推动你更清醒地参与竞争,使竞争更为激烈。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好事,是中国在挖掘优点,创造更多的价值。我和我所在的《经济周刊》都欢迎中国经济的上升和增长。
广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记者:您刚才在与省长见面时也谈到,在国际上珠三角以及广东的知名度还比不过长三角,对此您认为珠三角尤其是广东当前应做哪些工作?
巴龙:从经济上来说,珠三角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要比长三角大,但其他国家的人包括德国人往往不知道广东――虽然我们的好多日用品实际上都来自广东。
我认为广东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大工厂,广东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还可能是世界的大工厂,但从长期来讲,广东应把自己定位于世界级的大城市,像伦敦一样重要。广东有很多海外的华侨,这是广东的优势,也是广东发展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广东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从当前来看,广东要对城市的发展作出长远规划。广东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建立自己的优势。同时要在世界上推销广东,明确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广东一些城市在管理、规划上都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缺少自己的整体风格和协调性。
当前要提升经济发展理念
记者:在广东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德国所占的比例并不是特别高,您认为我们应该做哪些工作吸引德国资金?哪些企业会对到珠三角投资感兴趣?
巴龙:在德国《经济周刊》今年将要推出的第二期的中国特刊中,广东还会占据很大部分。德国目前在中国的投资总量不是很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很多企业家对广东不了解,我认为这种情况的改变取决于广东采取什么样的积极措施来宣传自己,以把广东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介绍给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企业家们。广东当前也要提升自己的经济发展理念,应该吸引中国当前最好的高质量人才,同时有计划地考虑吸收世界范围内的高级人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重当地文化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不能被充分的发掘出来,其经济发展的潜力也将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挑战。
广东对德国的中小企业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广东的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德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双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CEPA将是强大推动力
记者: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加速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这三地毕竟有独立的关税区,您如何理解大珠三角的真正融合?
巴龙:广东的经济发展所具备的资源放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具有优势的,CEPA的签署将是大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粤港澳经济贸易的繁荣,它还将更好地整合大珠三角的优势资源,实现整个区域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广东应利用自己独特的条件,在国内其他地区抓住CEPA商机之前,率先从中受益。只要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这个区域内具备经济发展的一切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世界上无可匹敌的团队。
记者:您对广东、对中国非常了解,而且可以感觉到您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那么请问这是由于您有一位中国妻子呢,还是您一直就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
巴龙:我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从小就对中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为中国悠久的文化所着迷,我对中国了解得越多,来中国的次数也越多,后来我就爱上了我的中国妻子,这更加深了我对中国的兴趣。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意为中国的发展尽我所能尽的最大力量。 (记者/郭亦乐 实习生/李枝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