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8日)天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预言,现在的“温州模式”将在25-30年后消失。
温州模式众所周知,它的特征是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中心。有人这样描述:“灵活的市场机制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股份制和
股份合作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骨干,社会投入成为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小城镇的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敢闯市场的温州人成为温州发展的独特优势。”
史晋川教授从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细致观察,提炼出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现象之一:近25年来,温州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近10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现象之二:作为沿海开放14个城市之一,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极其缓慢,温州极少有温州以外的人来创办和经营企业,温州的“外企”基本是持外国护照的温州人的企业。现象之三:温州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国内到国外满世界闯荡,把温州人的生意网撒向世界各地。三大现象引发三大问题:温州制造业结构是否存在“代际锁定”?温州为何没有“外企”,外地人为何不到温州办企业?温州人为何要通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来撒开生意网?
史晋川用人格化交易和非人格化交易的原理作了分析。10~14世纪的前现代社会,马格里布商人在从事远距离贸易时,仅从马格里布人中选择雇佣贸易代理人,这是一种相当于“人格化”的交易方式;热那亚商人则常常从外部雇佣贸易代理人,运用“非人格化”交易方式,而最后胜出的则是威尼斯商人,他们的交易方式更接近于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的扩大,贸易的扩展,导致了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过渡。
他说,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中,由于温州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从事市场交换活动,同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起步和发展阶段,通过人格化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一旦这一方式被确立,就会产生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代际锁定”,即一代又一代产业格局与交易方式的固化。人格化交易也是外资和外地人很少去温州办企业的原因―――进不去。温州人为何满世界跑?因为温州人的人格化交易网只能靠温州人自己来编织,市场扩张必须借助大规模的移民方式来完成。而当不断增多的温州人加入人格化交易网,会由于市场拥挤产生边际收益递减,又驱使温州人不断大规模移民来扩张市场。
由此,史晋川预测,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不仅可能会被锁定,而且可能发生“产业空洞化”。已经移民至温州之外地区的温州人,当他们体验到非人格化交易方式这一制度的好处(如产权保护的规模经济、低成本、一视同仁等),会更多地利用非人格化制度;移民第二代由于所接受的不同文化及成长环境,愿意子承父业进入人格化交易方式的人会越来越少。结果是,现有的温州模式将被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取代。(马海邻
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