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两天,来自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云南、广西、重庆、青岛等八省(市、区)的省长(市长、主席),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领导会聚深圳,展开一场关于小康社会与城镇化发展的高峰对话,话题涉及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有关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三农”、投融资、土地运营等一系列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
两天来,10多位省部领导和专家学者思维激荡,纵论城镇化中的热点问题,为处于激情与困惑中的城镇化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下面采撷一些精彩论点,以飨读者。
开发区该整合提高了
张卫国(江苏省副省长):开发区建设目前确实出现了过多过滥的现象,到了整合提高的时候了。我们苏南开发区已经作出规定,开发区的建设要限定投资密度和产出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比如,1平方公里至少有20亿美元的投入,产出要达到30亿美元。目前经过整合,昆山的开发区已由原来的23个,整合为4个,数量减少了,但效益提高了。
“零地价”是引资下策
邹玉川(原国家国土局局长、中国土地学会会长):现在有一种误区,一谈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地价,一些城市把牺牲地价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的砝码,甚至不惜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这样不能长久。事实上,我国吸引国内外资金最多的沿海地区,也是地价高的地区。如浙江义乌是个县级城市,既无特殊资源,也非交通枢纽,但最高地价可达每平方米6.9万元,城区土地出让平均价格达每平方米2万元,依然供不应求,靠的是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市场环境,这才是竞争力。
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是加快城镇化的好办法
周干峙(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对城镇化要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在城镇化过程中,除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外,还要看这些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生活方式改变了没有。
城镇化要有全民观念,讲数量,更要讲质量。有两种农民的状况应该在城镇化规划发展中加以考虑:一种是市内农民,包括“城中村”和市内乡村的农民;第二种是到城市打工的流动农民。这两种农民与在家务农的不一样,他们身处城市或离城市较近,是城镇化最贴近转化的部分,而且这部分人数目很大。
进城打工的农民,实际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城镇化。这些人对城镇化贡献很大,应该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不仅要支持而且要积极促进,如健全机构管理引导,一定时间后,转入正式户口;一定条件下允许带子女等。如果打工农民带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十几年长大就业后,这些人就从根本上城镇化,这种进程是跳跃式的。
(记者 陈韩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