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部分地区水泥价格的异常波动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此轮水泥价格上涨是否会像近期某些生产、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一样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呢?
价格上涨带有短期性和区域性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第三季度重点联系企业的水泥产量同比增长了13.5%,产销率保持在100%以上,产销两
旺。其中以浙江、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水泥价格自9月份开始出现突发性增长,到10月初部分水泥产品的提货价格已较上月上升了50%至80%,达到了1994年以来的最高点。
但是,局部价格上涨并未改变全国水泥平均价格持续下降的趋势。2003年9月,重点联系企业的P.o.42.5水泥平均价格为286.17元/吨,P.o.32.5水泥平均价格为255.30元/吨,环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但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0%和20%,降幅非常明显。
东部地区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由于4、5月份非典疫情突发,加上今年雨季持续时间较长,建筑施工停滞,水泥需求在9月份出现爆发性增长;其次,山东省的水泥北上支持奥运场馆建设,安徽省的大量水泥用于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东部市场的需求量;最后,8、9月份浙江电力供应紧张,部分水泥企业被拉闸限电,产能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随着货紧价升,江西、福建、广东地区的水泥大量涌入,从10月中旬开始,浙江省水泥价格已经出现下滑。预计到12月份,施工进入淡季,水泥库存上升,价格将出现报复性下跌,东部市场价格仍不容乐观。
对行业发展弊大于利
对于浙江地区的水泥企业而言,尽管3、4季度水泥销售价格有所上升,但由于8、9月份的限电停产影响了产量,不仅使销售收入下降,而且导致对主要客户信誉降低。同时,市场价格上升的收益很大一部分被中间商获取,企业的销售价格并未同幅上升。
而周边省份的水泥企业虽然将部分库存销往浙江、上海地区,但由于水泥的运输成本较高,收益并不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泥产能增速明显高于需求量的增长,中期内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加剧。
除此之外,水泥价格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小水泥厂重新抬头,地方政府淘汰小水泥的步伐放缓。暂时性的高利润也会吸引新的资本投入水泥生产线建设。这些因素将造成区域内产业结构整合难度加大。
行业整体面临洗牌
从中长期来看,决定水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石灰石资源、运输条件和区域内需求状况。目前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中,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天山股份在这几个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其中,海螺水泥已逐步完成战略布点,进入高速成长期。
但由于水泥行业内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与民营企业相比,成本控制偏弱。根据相关资料,目前部分民营企业新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毛利率达到45%以上,比海螺水泥38%左右的毛利率还高出很多,竞争优势明显。预计今后的2至3年内,类似于四川金顶的国退民进方式将会成为水泥产业整合的主旋律。经过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之后,整个板块的业绩才会有望得到明显提升。
来源: 新华网 作者: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