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年前,禁烟英雄林则徐踏上了沉重的发配新疆之旅,沿途黄沙可曾真实记录下他当时的心境?昨日,重庆古董收藏家柴文化展示了一只楠竹笔筒,一个个古怪生僻的正楷字,居然让我们亲眼读到了这位落难英雄不改忠贞的内心独白……
据《重庆青年报》报道,这个琥珀色的笔筒身上刻满了一
行行清晰的正楷,我们只勉强认得起笔的“量包申伯……”等寥寥几个字。跳过正文的40多个生僻古怪字,落款的那个名字才真正让我们惊叫了一声:“林则徐!”
昨日上午,柴邀来多位文化专家现场解疑。但这些平时饱读诗书的宿儒都无法确认上面一个“面”下面一个“米”究竟读何音、作何解……84岁的黄埔军校第14期毕业生秦晋老先生闻讯赶来,略微揣摩后便脱口吟诵:“量包申伯,面嵩山之秀气,材兼萧相,降昴纬之淑精,据德依仁,居贞体道,含章表质,讵待变于朱蓝,恭孝为基,宁取训于桥梓。”
秦老一一解读:申伯系周宣王时申国伯爵,贤能堪比周公:上“面”下“米”其实就是“面”,只有康熙字典里才能查到,就是面对、面向之意;“桥”为父道,“梓”为子道,“萧相”就是萧何,“昴纬”就是天下星宿……连起来就是说:(我希望)气量、才能可与申伯、萧何相比,(我希望)面对嵩山的灵秀、吸收星辰的纯净,坚守我的道德规范和人生理想……竹刻最后落款的日期是“道光壬寅三月”,掐指一算是1842年4月。据史料记载,林则徐1841年春因虎门销烟被调往镇海协防,后又被清廷下诏剥夺职衔,发配新疆伊犁戍边。禁烟英雄带着一腔悲愤踏上漫漫西行路,行至河南正逢开封段黄河决口,诏命其就地治水,直到1842年河防竣工,方才继续带枷赶赴新疆。
160多年来,后世讴歌林则徐的诗书不绝于世,即使在广州、福州的林则徐纪念馆,人们也很难发现出自这段颠沛之路上的英雄手迹。
据柴文化透露,这是他今年10月初从中兴路收藏品市场一不懂行的摊主手中以几百元的低价收购来的。
据介绍,清代竹制笔筒均系刨皮而成,色本作青,要变成现在这种温润的琥珀色,非经历上百年岁月磨洗不可。重庆市收藏协会一位资深文物专家称,这只笔筒表面既滑润又不反光,用行话讲叫“包浆”――经过多年来无数人的反复把玩,渐渐磨去青涩竹质,终成自然如玉的材质,令人绝难模仿。
林则徐以一手漂亮正楷在书法史上占了重要一席,对比他流传于世的寥寥手迹,竹筒上的字精、气、神无一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