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300多年前北方民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龙兴之地”。
这里是100多年前山东、河北破产农民背井离乡,荡漾着希冀淘金的“关东”。
这里曾是爱新觉罗?溥仪1932年的全部踌躇满志,“满洲是全亚洲最富饶的地方。”
这里曾是没落的俄罗斯贵族、溃败的哥萨
克骑兵、流离的犹太人心目中的“天堂”。
这里曾是日本军国主义垂涎的所在,“宁可放弃本土,也绝不放弃满洲”。
这里,一亿多黑、吉、辽民众的家园,世界的东北亚,是祖国迎接每天第一缕阳光的地方。
……
1949年的秋天,东北迎来了激情燃烧的新岁月: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东北的发动机从未停歇;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后,劳动的号子从未停过;156个大型援建项目上马后,“大工业”以鞍钢、一汽、沈飞、东重为承载坚实地走进了东北人的生活。
东北人曾经自豪过:他们创造了东北工业的繁荣,也成就了东北农业的辉煌,他们贡献了“工业宪法”,也塑造了“铁人精神”。
――1959年大庆第一口基准井喷油,贫油的帽子被摘掉。40多年间,大庆累计上交税金4061亿元,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东北每年600亿公斤的粮食产量使其成为天下粮仓。
――作为“工业摇篮”,东北基本建成了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作为林业基地,30万林业工人肩扛人挑,在寒风刺骨的北中国的原始森林中喊出了响震寰宇的劳动号子。
……
也就在一个黎明,东北人发现,东北落伍了――仅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由原来的16.5%下降到9.3%,降幅超过40%。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辽宁省从全国第2位下降到第5位,黑龙江省从第7位下降到第14位,吉林省则从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东北三省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生产步履维艰,这一幕被称作“东北现象”;作为“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东北农业也遭遇了相同的尴尬:传统优势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等问题尖锐,“新东北现象”随之诞生。
东北人开始承受改革的阵痛,部分产业工人离开原有岗位,黑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出现了大量积压,林业、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始直面“高衰”和“匮乏”……
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场来自内部的静悄悄的但具有深远意义的反思引发了新一轮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没有忘记东北――10年间,历届政府总理都曾深入东北的企业、矿区、农村开展扎实的调研,为谋划东北的明天做扎实的积累――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考察辽宁、黑龙江、吉林,并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说,东北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带之后的第四个经济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是合乎逻辑的。
一场酝酿已久的变革再次将东北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面。
李清川 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