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日前,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岛市胶北工业园建设的生物有机肥厂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六和、博新生物、蓝科生物、嘉佳生化、新高海洋研究所等一批企业,经过在高新区一到两年的孵化,其高新技术项目陆续实现了产业化,有的在高新区购地建设产业基地,有的在异地转化成果。他们的成功孵
化,充分展示出在市场经济下,民营科技企业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和强大的生命力。
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建设的生命科学院和创业大厦两个孵化器,两年来吸引了40多家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在这里创业,孵化领域涉及电子通讯、海洋生物、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这些企业有的依托国内外科研机构,有的带来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采取技术入股、与大企业合作、吸引风险投资或银行资金等各种不同形式,组建成科技型公司。这些创业企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降低成本,灵活经营,两年多中,有十几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几十种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企业虽小,但产业化的产品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由年出口额已达3100万美元的地恩地集团和香港百宝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总投资额已超过1000万美元的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高新区仅仅一年多,就成功地开发出了国内领先的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菌肥并在今年实现了产业化,建设的微生物菌剂厂年产可达3000―――5000吨,微生物菌肥厂年产可达到3到5万吨。像这种研发和销售部门设在高新区,而生产工厂则建在成本较低地区,形成“哑铃型”结构的企业,还有在复合材料管材研发领域独领风骚的德意利机械、开发出十几种海洋保健品的海汇公司等。另一些企业的总部设在高新区,而产业化则采取委托加工、对外合作生产等形式,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实现快速积累,滚动发展。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年来研发的诊治癌症、艾滋病等疑难杂症系列生物药品,先后获得了多个生产批号,实现产业化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他们一方面积极筹建产业化基地,一方面在威海等地进行委托生产,使受到广大患者期待的产品早日推向了市场。
于2002年初成立的蓝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瞅准我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针对近年来海水过度养殖造成环境污染而开发出了高密度闭路循环养殖系统。公司又和香港通用水族公司合资在胶南建设了养殖场,创立了我国大菱鲆养殖模式,该系统在全国沿海地区推广后年产值不可估量。承担着国家、省、市多项重点科技项目的山东清华紫光凯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骨干企业,他们开发的集装箱数据自动识别采集系统作为国家海关总署试点,在青岛海关和城阳国家出口加工基地运用,预计今年公司的营业额将近1亿元。他们同时还有研发的集装箱电子施封锁,假如这些项目仅在青岛地区推广,按照青岛港年吞吐能力700万标准箱的需求量来计算,两年中就可以实现几个亿的营业额。(本报记者扈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