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挂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目前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永裕新兴药品有限公司胡先生同记者打招呼时,开门见山就是这句话,他是这家公司的外方总经理。
永裕新兴药品公司还没有正式营业,是第 一家外资在中国开办的药品零售企业。
三种人三种态度三种预期
永裕新兴的出现,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记者经过多方采访了解到,此事对业内来说,看法不一,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
第一种,对前景看好,这类人以跨国企业或外资企业为代表,瑞士诺华中国公司一位部门经理告诉记者,外资进入中国药品分销业是大势所趋,势必给中国零售药业的生存环境带来全新的空气,也必将逐步改变中国药品流通企业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很可能引发一场地震。
第二种,外资要有个适应过程,这一类以业内的专家为代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一位副会长认为,从时间上看,按照正式加入WTO后3年零售市场完全放开的原则,医药流通应当在2004年12月11日才可能完全对外资放开。在这个过渡期里,政策层面的具体限制何时解冻仍不清晰。一方面,外资对我国医药行业的规则需要进一步了解,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恰好可以在这个过渡期里熟悉WTO规则,把自己做大、做强。
第三种,冷眼旁观,蓄势待发者,这一类以中国流通企业为代表,北京金象复星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告诉记者,任何企业在某一环境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生存法则,从外资进入的方式上看,由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运行需要很多基础,比如渠道、物流等,这些基础的建立都需要时间。在这些方面,我国本土医药流通企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外资将主要采取购并重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办法,采取与国内企业合作合资的方式。
而中国的企业正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会使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加之中国的企业有地缘优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人际沟通方式,国内的企业和人之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取得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从而相互合作的机会自然会更多一些,更何况,中国的企业有自己长期形成的一套客户网络系统,有自己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群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购物习惯、进货方式、联系方式,客户和供应商的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固有的优势。
但是,人们一致认为,不管怎么说,分销领域的全面开放无疑会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理由很简单:在国外几十家甚至几家医药批发企业就承担了全国的药品供应,而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多达1.3万家,多数企业规模小、运营成本高、市场分散、经营行为不规范。
医药零售业何去何从
据统计,1999年,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几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药品流通业内在的兼并和整合,企业数量已经减少到1.3万家,但总体来说,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仍然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总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2002年全国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2000亿元,平均每个批发企业年销售额刚超过1000万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品市场规模约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医药批发企业,大公司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美的96%。
因此,中国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强烈。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也早就提出,要加快我国药品分销业的重组步伐,未来5年,我国将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努力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覆盖全国市场的70%以上。
另一方面,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缺少与外商打交道的经历和过程,国内医药商业领域还一直处于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不准许其它经济成分介入,因此医药商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淡薄,经验很少,对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更是了解甚少;而国外医药商业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经营模式、经营手段、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方面,都优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尽快谋求新的生存之道,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嬗变。 中国经济时报/刘树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