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今年一季度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职位供求不匹配,使近17%的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全国累计岗位达152.6万个。
从事这一分析研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军告诉记者,目前
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的矛盾普遍存在,已成
为严重影响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劳动力市场景气有所上升,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68.5万个和53.5万人,而求职者依然感到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所在。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监测数据表明,在一季度部分城市岗位供大于求的职业中,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北京美容美发行业为18∶1,裁剪缝纫行业为6∶1;天津保险业务员为8∶1,采购人员为9∶1;重庆裁剪缝纫人员为7∶1,机械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为8∶1,沈阳数控操作工为6∶1,模具钳工为7∶1。在岗位供不应求的职业中,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天津机动车驾驶员却为1∶31,维修电工为1∶56,化妆师为1∶7;重庆机动车驾驶员为1∶6;沈阳行政业务人员为1∶8;南京计算机工程师为1∶8,保险业务员为1∶10。高级技能人才尤为短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均大于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92和1.65。
刘军分析认为,单纯用求人倍率这一指标还不足以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应导入最大匹配率和最大求职成功率两项指标。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约为0.86,最大匹配率约为0.83,二者乘积0.71为最大求职成功率。这就意味着有14%的人是因用人需求不足而不能就业,而15%的人是因供求不匹配而不能就业。最大匹配率这一数据表明,17%的就业机会是因供需不匹配而无形流失。即便成功率最高的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最大求职成功率也仅为0.79,就是说这类求职者仍有21%找不到工作。而成功率最低的其他人员的最大求职成功率仅为0.51,即有近一半的该类求职者找不到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的89个城市,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91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约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22%。因此,假定其他城市通过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反映出的劳动力市场匹配状况与这89个城市一致,那么,全国职介劳动力市场中因供求不匹配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就会达152.6万个,几乎占全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的1/5。
刘军说,求人倍率和匹配率实际上反映的是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的问题。由于全社会的现实就业容量是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短期内很难通过主观努力显著提高。而劳动力职业供求匹配水平则主要受劳动者素质、技能和观念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与培训、改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等措施加以改进的。因此,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应着眼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供求匹配率。一是改革和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造就千千万万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人才;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求职者跨区域流动;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劳动者牢固树立市场就业和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掌握基本的求职技能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适时转换职业的能力。
(记者/李旭红)
市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