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玩概念的手段丝毫不亚于房地产开发商的水平,越玩越花,越玩越大,以至于湘财合丰一气同时发出三个行业类别基金,带着伞型的概念就登陆了新年后的基金市场。
在湘财合丰的描述中,这三个基金分别由价值优化型成长、周期类、稳定类基金组成,均为契约型开放基金,适用一
个基金契约和招募说明书,由同一基金发起人发起,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同一基金托管人托管,三只基金间可以互相转换。据称,在产品设计中借鉴了欧美伞型基金的经验,因此,有人评论证监会批准的这三个基金同时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果然如此吗?未必!
中国开放式基金的诞生就是一个概念化翻新的进程,第一个发行的是华安,号称创新型,第二个发行的是南方,号称稳健成长,第三个第四个不是平衡指数型的就是价值发现型,总之每一个基金都有一个新概念,实在没办法了连保本和债券都充当了“创新”的替代品,不同的基金拥有不同的理念,但是具体到市场操作中的命运却是相同的:都赔钱,而且赔得都不少,不光赔钱,而且还赔得不怎么样,指数在高位时不仅重仓而且还重上加重,指数在底部时不仅轻仓而且还减仓,“6?24”建仓,“1?14”踏空,专家理财的感觉都没有老太太的手气好。大盘涨时挣的没有散户多,大盘跌时损失却比指数大,涨时助涨,跌时助跌,根本就起不到稳定大盘的作用,所以不可避免要遭遇回赎,同样封闭式基金不可避免要全面折扣交易,开放式基金会经历从抢购、到推销、再到摊派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越发越少,最后发不动以至休整的局面。
伞型基金体现在湘财合丰的身上,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基金分成三份发行,每个基金的份额无形之中就等于削减了1/3,份额降低了,发行就相对容易,除此之外和其他基金种类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完全是概念化的产品。投资者根本就没有必要当真。
既然基金业正面临寒冬,既然基金业全行业亏损,既然发起人迫不及待地抛售基金公司的股权,那么为什么还如此热衷于新基金的发行呢?
理由很简单,基金公司管理基金是按资金总额提取管理费的,涨的时候他提,跌的时候他也提,挣的时候他提,亏的时候他也提,管的数额越大提的金额越多,如此旱涝保收,谁不削尖脑袋,巧立名目,抓紧时机发基金,不是脑袋进水就是被驴踢坏!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基金越发越多,发基金的公司也越组越多,一方面基金公司的稳定性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除了理财能力受怀疑外,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在基金公司试行MBO的呼声开始若隐若现。
从理论上讲,基金公司的股权是明确的,公司股东高位兑现的愿望也是强烈的,个人资本也是可以公开进入的,管理层如果需要MBO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存在的却偏偏是目前基金公司超额利润来源的不合理性,也就是收费模式。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基金管理公司的性质是不明确的,说是股份制企业行,说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大股东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也行,这类性质不明的企业不管在管理层眼中还是在投资者心中都具有“公有”属性,由于这种属性,所以大家也就可以容忍不合理的收费模式,如果说MBO的话,那么就会打败这种属性,大家也就不能容忍这种不合理的继续,反过来说在没有改革这种不合理的收费模式前,MBO是行不通的。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