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刘声
沙龙在座:
宋 则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郭国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程为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赵 萍 中国社会科
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
8.7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余额再创历史新高,“超储蓄”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字眼。据统计,去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额比上年增长17.8%。而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只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表明储蓄增量不仅来自居民和企业的增收,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居民的“超储蓄”。
尽管“花明天的钱”已经成为相当多现代都市青年的消费理念,可是为什么老百姓把大把钱放在银行里就是不花?
●宋则:我认为,促进消费不仅是增加收入的问题,应该注意非收入制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有些领导谈到消费时,常说三句话:“消费很重要”、“增加消费,就要增加人民收入”、“然而收入暂时还不能很快提高”。其实消费问题与收入问题有联系,也有区别。
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可以说,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
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比如,目前汽车消费颇为强劲,但是如果道路情况不改善,汽车使用过程中一些配套设施跟不上,汽车购买浪潮将会很快进入低谷。住房也面临同样问题,如果住宅治安状况差、购房税费繁多、买房卖房到处是陷阱和欺诈,自然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80年代,我国改革基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现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改革,都要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改革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难怪老百姓说:“改革不到位,挣钱也不花。”因此,如果政府不在破除非收入制约因素上想办法,要想真正启动消费将会很困难。
●郭国庆:虽然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但是人均储蓄余额并不高,还不足6000元,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与同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也不高。
另外,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也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而占储蓄账户总数20%的高收入阶层,其存款占总储蓄额的60%以上。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了。
●程为敏:中国人有钱不花并不是消费方式、消费心态存在问题。消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的各项制度直接相关。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的改革,人们防御风险意识明显提高,正说明中国人的消费日趋理性。现在北京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教育投入需要三四十万元,相当于父母大半生的积蓄。如果再买房,就需要将近一百万元!现在许多家庭节衣缩食,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还房款、攒学费。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还会觉得存钱是保障未来生活的好方式。
●赵萍:经济学有一个倒 U型理论,许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收入两极分化还处在上升阶段,即倒
U型的前期,上升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下降。目前影响人们消费、储蓄、投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收入问题。我国储蓄率持续升高,就是因为收入的两极分化。
从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来看,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的经济实力差距悬殊。收入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仅占很小一部分,更多钱是用来投资的。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渠道并不多,市场也不太好,比如资本市场中的股市,近几年处于低迷状态,期货市场也刚刚起步。从实际的情况看,国内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机会,但常规项目,如日常消费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行业利润率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资金的吸引力较小。而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行业,如电信行业,具有垄断性质,有许多介入障碍。因此,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资金的出路是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很多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虽然还达不到美国中产阶级的水平,但从他们目前的消费状况看,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者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他们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转型和提高消费层次,在国内表现最多的就是买车、买房。而中等收入者经济能力毕竟有限,他们需要积蓄能量,才能付得起车、房款。他们积蓄能量的方式表现为投资和储蓄。目前投资方式少,而储蓄资金流动性较好,只好选择储蓄。
低收入者一般对自己未来预期较差。他们工作不稳定或正在失业,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为了养老及生活有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另外,储蓄率高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关。在新加坡、韩国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储蓄率也达到了40%至50%,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相当于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储蓄率的好几倍。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