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四川师范大学会计系35名大学生来到新华公园,一齐动手捡散落在路上、草坪中的垃圾,并向游人宣传环境保护。对于这一志愿行动,许多市民表示不理解,认为“大学生捡垃圾能体现什么价值?”“他们是不是搞起耍的哟?”?更有甚者,这边是大学生激情宣传,那边照旧瓜子果屑乱丢。一对坐在河边谈恋
爱的青年当众乱扔垃圾,大学生们过去将垃圾捡起来,一旁的同学按下了照相机快门,这对青年男女发觉后竟对大学生说“你们侵犯了我们的肖像权!”
善举不但不能感化这部分人,反激起他们的不文明行为,也算是国情一种。这不是素质高低的问题,因为他们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但看到人家的善举就是不舒服,就是要以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来对抗文明行为,这算不算是一种恶作剧?你要行善,我偏偏要作恶;你崇尚崇高,我偏要追求低俗;你想求先进,我偏要求落后;等等。这类反常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有存在。
别小看这类反常行为,其危害可不小。说轻点,它们能化高尚为庸常,化严肃为嬉笑,败坏人的正常趣味,消解人的理性观念;说重了,它们能制造愚昧落后,能遏制人的进取心,拖住社会迈向文明的脚步。我不知道国人是如何来命名这类病症的,为行文方便,就不妨称之为“灰色心理”。积久成习,这类“灰色心理”早已化为集体无意识深深沉淀在国人的脑海中,左右着他们的是非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有多少一心想行善、一心想追求进步的人往往因为顾忌这种“灰色心理”望而却步,他们害怕“枪打出头鸟”,顾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畏惧“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言可畏”,“好心办坏事”,这些都是先人的告诫。故人们在作出行善决定之前,首先顾虑的是别人会怎么说,而不是考虑行善的积极意义。有多少善举在“灰色心理”的逼迫下流产,这是一个永远也没办法统计的数字。这类“灰色心理”的巨大压力,在做了好事,不肯留名,捐了钱款,不让报道中也可见一斑。这样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造成这种“灰色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二。延续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造成这种心理的第一个原因。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封闭性。因为封闭,所以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只以一己私利评判人间是非,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富、比自己强、比自己好,宁愿大家一起穷、一起苦,也不愿让部分人先好起来。其二,历代封建统治者施行的高压政策,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中国人的生存处境极为严酷。严酷的生存环境难以造就人的正常心态和健全的心智,因而也难以生成合格的公民。高压统治下的病态社会只会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病态人格的国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这类“灰色心理”越显得陈腐和有害。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公民建设的时候,尤其需要警惕这类“灰色心理”对公众意识的毒害。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对这种“灰色心理”之由产生的病灶把脉,从而指出它的危害,旨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因为笔者始终坚信一点:这类“灰色心理”得到清算和唾弃的那一天,也就是社会正气得到弘扬,人间正义得到伸张的那一天。(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