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道路。在 W
TO的142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中,有120多个是实行市场经济的,有10多个是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这是 W TO规则的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加入 W
TO后,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政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国内流动,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时代,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理念是:“小政府,大服务,大市场。”政府要变领导为指导和服务,能由下级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由上级解决,能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由政府包办代替。就是说,政府不要管得太多,不要管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不要“越位、缺位、错位”而应“适位”,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观念和职能转变的大趋势。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国已经实现的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有:
第一,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和计划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目标取得一定进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政府监管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第三,政企分开,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证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第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的任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第五,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办事效率,依法行政,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和科学化,加强了政府自身的建设。
尽管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完善。
一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仍然太多。各种名目的行政性审批仍然大量存在,强行摊派、乱收费十分严重,“拉郎配”式的企业集团化重组给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企业没有形成民主更换领导人的灵活机制。
二是投资决策不严谨、不科学,缺乏投资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大量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失误和巨大损失浪费。
三是政府管理市场的规范化、法治化滞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依法行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有些政府部门非公益性倾向严重,服务意识淡薄,加大了市场经济的成本。
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没有民主和法治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就无法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与市场的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经济风险和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
概括起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受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市场失灵的危险也随之威胁世界。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是难以克服的顽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否必然要受到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而且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全球范围或局部的经济危机和动荡会通过国际传导引发国内问题而发生连锁反应。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更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必将加大改革的难度和力度,同国际横向比较所带来的压力也更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矛盾和问题可能会被掩盖下来或比较容易解决,而一旦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出现经济停滞或衰退的情况,则可能触发矛盾和问题的总爆发,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民族产业的冲击会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的商品大量涌入,外资企业千方百计挤占中国市场的份额,并通过竞争兼并的手段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中国的民族产业受到严重的竞争压力和冲击。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它起着其他经济主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主要经济职能可以概括为:效率、平等和稳定。这首先表现在为市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市场所必需的非排他性的、与私人产品不同的公共产品。政府为保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还必须制定计划,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抑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持货币金融市场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提供经济信息,开拓国际市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利益等。还要在公正、公平、稳定、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协调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是经济秩序的制定者,又是市场规则的维护者,经济矛盾的调解者、仲裁者和中介者,还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部分经济活动的主体。
但是,在现实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要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决策者必须具有完全准确的市场信息,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多变性、滞后性和多人决策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信息的失真和信息渠道失灵,这必然造成市场的波动。
市场是一种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交换体系。而政府则是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看不见的手”的操作并不是完美无缺、稳定高效的。因此,政府需要在必要时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帮助市场建立和恢复稳定和高效的秩序,弥补市场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和漏洞,干预的代价也是很高的。因此市场经济面临着复杂和两难的抉择。它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之间抉择,不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间抉择,也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间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与不完善的政府间抉择。
所以,当人们看到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希望用“看得见的手”修补的时候,也要警惕“看得见的手”的局限和缺陷。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在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和摇摆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上做出及时、灵活、超前的决策,是对政府市场监管能力和成熟程度的严重考验和挑战。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很难做到最优化选择,只能退而求其次,“两害相权取其轻”。能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就尽量推向市场,政府只解决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事情。政府对市场的治理应建立在市场为主导的基础上,并根据市场的千变万化实现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动态平衡,而决不能凌驾于市场之上。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秩序的建立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已经是全球化大市场,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之分,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国际惯例和规则接轨,消除各种妨碍建立全国化、全球化统一大市场的壁垒和障碍。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秩序还存在着许多值得引起重视并应下大力气尽快解决的问题: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例如,市场中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存在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一些不正常的部门、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市场主体诚实信用意识淡薄,合同履约率低,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严重。市场经济基本的优胜劣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还能依靠行政干预从银行贷款维持生存。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的高效和有序反映了政府的高效和有序。在这方面政府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以法治市,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市场规则和体系,创造统一开放、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减少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增强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减少和取消对三资企业市场准入限制,实行国民待遇,改善投资环境。第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大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第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降低市场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第五,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造的步伐,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打破电信、电力、铁路、石化、民航、城市市政设施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第六,建立和完善能够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七,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实现行政法治化、民主化和高效化,提高政府官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克服官僚主义,遏制政府中的腐败现象。第八,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解决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最高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