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青岛发电厂的决策者果断地做出对超期服役、关停在即的老机组进行改造,实现热电联产,对外供热。这一看似平常的举措,如今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仅盘活了老厂资产,稳定了职工队伍,为我市的环境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企业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该厂一跃而成为青岛市最大的热源生产
基地,占据了青岛市热力市场的“半壁江山”,可谓:一步棋走活了三颗子。
一
随着一期扩建工程两台300兆瓦机组的陆续投产,青岛发电厂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先前的机组老化、耗煤量大、污染严重,一旦停止运行,设备就会变成一堆废铜烂铁,也必然会成为职工下岗、分流等影响企业安定的矛盾激发点。企业要生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青岛市供热改造的有关政策,以电源建设为主,加快供热改造工程的步伐,走“热电联产”之路,这是“盘活”老机组的唯一选择。
针对这种状况,他们投资3100万元对老厂四台锅炉进行了恢复性大修,为供热改造机组的尽快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青岛发电厂供热改造工程完成并对外供热后,其供热区内共拆除了低效小锅炉283台,拔掉灰尘排放不达标的工业烟囱210个,大大降低了区域内二氧化硫和飘尘的浓度,净化了岛城的空气,改善了市区的环境。
供热改造的成功实践,还使人心不稳的职工队伍得以安定下来。当很多电厂老机组相继关停的时候,他们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热电联产的新路子。如今,青岛发电厂以每小时260吨的供汽能力一举成为青岛市最大的热源基地,200余名职工工作在生产热源的岗位上,实现了企业发展的平稳过渡。
二
在老厂改造的过程中,青岛发电厂把环保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付诸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
过去,老厂烟囱一冒烟,不仅厂区内灰尘遍地,连方圆四五里内的企业和居民都深受其害,特别是附近居民居住的红瓦房,竟然变成了黑瓦房。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老厂锅炉烟尘排放不达标的问题,1997年以来,青岛发电厂共投资1500万元,为老厂锅炉安装了电除尘器,彻底解决了烟尘由于排放技术落后造成的空气污染严重的问题,使市区空气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周围的左邻右舍再也不用担心会受到“灰雨”的侵袭了。
他们还投资几百万元,把老厂的灰浆管与新厂的灰浆管对接,将老厂灰场从市区迁移到市郊的女姑口灰场,如此,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粉煤灰作为发电厂的副产品,既容易污染环境,得不到利用又造成资源浪费。对此,他们不断探索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近年来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建设了储灰仓,安装了粉煤灰分选设备,使分选出的Ⅰ、Ⅱ、Ⅲ级灰均达到国家标准,大大减少了粉煤灰的排放量。
2000年5月,该厂年产10万立方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也正式投入生产,使该厂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了70%,不仅弥补了青岛市建材行业的空白,也使一个以电源建设为主的发电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环保发展型企业”。
三
在不断开拓热力市场,积极争取市有关方面支持的同时,青岛发电厂还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通过技改完善和促进热电联产。这些年,自己设计、自己安装、自己调试,先后完成了两台背压机的施工任务,实施了一台后置机和2.5万千瓦抽凝式机组的改造,供热能力由1998年的130吨/小时,达到了现在的260吨/小时。目前,该厂供热半径已达8公里,仅去年一年,对外供汽量就达5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岛发电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终于走出了一条热电联产的成功之路。“市场如战场,如果不主动出击,一味闭关自守,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青岛发电厂老厂供热改造的步伐还得加快。”厂长王文琦发自内心地道出了一番感慨。如今,他们仍不满足,决心继续打好热电这张牌,向每小时供汽400吨的目标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