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七版
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记我市十大孝星
2001年10月24日 02:26:47

梁学勇

  在岛城,有许多悉心照料长辈的楷模,日前评出的“青岛市十大孝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多年来,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倡导了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杨秀美:把社区的老人当亲人

  杨秀美今年64岁,是四方区阜新路街道第八居委会的主任。从事街道工作15年来,她无私关怀照料孤寡老人,被群众称为“居民的贴心人”。

  社区内有个84岁的孤寡老人叫徐秀明,1994年老人骨盆摔裂,瘫痪在床。从那时起,杨秀美就包下了老人看病、住院和日常生活照料任务。在杨秀美两个多月的精心照料下,徐老太的身体终于复原了。

  社区内有个叫闫秀英的老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了,她本人瘫痪在床,不会说话。为了不让老人寂寞,杨秀美在工作之余就经常上门陪伴她,为她洗衣做饭,还给她做了新的棉衣棉裤。

  张永春:伺候老人苦也甜

  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会场村有个叫张永春的中年妇女。结婚25年来,她悉心照料老公公、公公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张永春的老公公今年96岁;公公今年70岁,两人一个年事已高,一个重病缠身,生活都不能自理。多年来,张永春在相夫教子、操持庄稼活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侍奉老人的重担,无微不至地照料老人。每天天不亮,张永春就赶紧起床,叫醒丈夫和婆婆,分头给老公公和公公穿衣、洗脸、换尿布。平常,只要天气好,张永春总要用小推车推着老人到高处观光;到了冬天,她又把炕烧得热热的,坐在炕头上为老人读报读书,介绍外边发生的各种新鲜事。张永春每周坚持给俩人洗一次澡,到了星期天,她还要把老人们背到院子里晒太阳。在张永春的辛勤操劳下,两位老人生活幸福。

  肖秀清:百岁老人的好儿媳

  今年70岁的肖秀清是本次“十大孝星”中年龄最大的。多年来,她最大的功劳是把曾经疾病缠身的婆婆伺候成了百岁老人。

  肖秀清的婆婆孙肖氏今年101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邻居们都说,老太太能成为百岁老人,全靠有个好儿媳。肖秀清是1955年嫁到孙家的。那时,孙肖氏身体不好长期卧床。肖秀清是长媳,在当时生活困难的环境下,常常省吃节用,把家中仅有的几斤面粉做成各种食物专门给婆婆吃。婆婆肠胃不好,经常大小便失禁,但肖秀清每次都给老人洗得干干净净。为更好地照顾老人,肖秀清让婆婆睡席梦思,而她自己却在卧室里搭了个地铺。老人觉少,只睡几个小时后就醒了,翻身、走动时也常常把肖秀清弄醒。但肖秀清从不埋怨,还总要拿来毛巾为老人擦脸、梳头、按摩,陪伴老人说话。高兴得孙肖氏逢人就夸:“俺大儿媳比亲闺女还亲!”

  刘爱玲: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今年50岁的刘爱玲是即墨市段泊岚镇中心敬老院的院长,多年来,她在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全部的真情和爱心。福利院里共有26位老人,平均年龄80岁,最高的92岁。由于他们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想把他们伺候周到可真是太难了。平常,刘爱玲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既是护理员,又是调解员。建院以来,她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日和节假日。一年春节前,87岁的李徐氏病危,刘爱玲在医院整整陪伴了三天三夜,直到老人在腊月三十去世。她处理完老人的后事,又回到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过了年,然后才回家。

  滕桂芳:让婆婆起死回生

  瑞昌路管区有个105岁的寿星叫衣张氏,每当谈起自己的二儿媳妇滕桂芳时,老人的脸上便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今年70岁的滕桂芳与婆婆共同生活已46年了,这么多年来,她从没和婆婆红过脸。一次,婆婆重病卧床不起,邻居们看了后都摇头:恐怕老寿星活不了几天了,还是尽早给她准备后事吧。但滕桂芳却表示,她能让婆婆重新好起来。她东奔西走,请大夫、找偏方,精心照料。在滕桂芳的努力下,衣张氏终于恢复了健康。

  丁德英:与磨难抗争

  在美丽的吉利河畔,有一个闻名乡里的孝敬公婆的贤惠媳妇,她就是胶南市理务关乡皂户村的丁德英。22岁的丁德英当年刚过门时,婆家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公婆瘫痪在床,小叔子患有痴呆症。随着一双儿女降生,这个贫困农家的生活更为艰难。面对巨大的压力,身强力壮的丈夫也病倒了。丁德英用瘦弱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全家七口人的生计,还有十几亩地耕、种、收、打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早上,她顶着星星出门,晚上,她披着月亮回家。为了给公婆、丈夫攒钱治病,丁德英精打细算。在丁德英的照顾下,婆婆基本能生活自理,公公在病愈后还办起了自行车修理部。

  袁秩民:当老人们的孝子

  在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提起村党委书记袁秩民,村民们都说他是个大孝子。

  1983年,袁秩民的老母亲因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不仅与妻子承担起为母亲喂饭、擦洗、端屎端尿等日常护理,还忙里偷闲为老母亲洗头、洗脚、剪指甲,把老人打扮得清清爽爽。袁秩民还将自己对母亲的孝与爱无私地献给了全村的老年人。1997年开始,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数额随着集体财力的增强逐年增长。每年春天,村里还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去年,在袁秩民的提议下,村里600多名已出嫁的女儿和父母签订了养老协议书,树立起农村女儿养老的新风尚。

  刘绍娟:久病床前有孝媳

  胶州市南坦村村民刘绍娟,十几年来精心服侍多病的公公和婆婆,受到村民的好评。1990年婆婆因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住进医院。这期间,刘绍娟白天要在村办工厂干活,料理家务、照顾孩子,晚上还得到医院陪床,一天忙下来累得浑身无力。婆婆出院后,她也没闲着,每天用小车推着婆婆到医院针灸。

  4年前,刘绍娟85岁的公公又患肿瘤。公公每次住院,几乎都是她陪床,端屎端尿精心服侍,以至同室的病友都误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

  史祖平:照料七老度晚年

  莱西市武备镇贾城村村民史祖平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

  庭中:家中除了她、丈夫及孩子之外,全是70多岁的老人。自1983年结婚后,她就负担起照顾公公、婆婆、养父、养母、生父、生母及二叔的重担,在老人们身上倾注了一腔情与爱。

  去年,公公因病住院,她白天照顾养父,晚上还抽空到医院为公公陪床。这期间的一天夜晚,婆婆因高烧突然昏迷不醒,由于丈夫不在家,她便一个人把婆婆抱到小铁车上,推着就往医院跑。大夫说:“幸亏老人送得及时,要是再晚来一步,老人的生命就很危险了。”

  史祖平的二叔患有痴呆症,多年来也一直由她照顾。1997年年底,二叔因急性肠梗阻住院。在老人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她忙前忙后没睡好一个囫囵觉。

  王翠云:解读婆婆的特殊语言

  王翠云家住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1997年10月,患高血压多年的婆婆得了脑溢血,在医院里昏迷了4天才醒过来。经过王翠云细心的照顾,婆婆终于出院了,但已经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仅能做出的动作便是呼吸、吞咽和眨眼。从医院回来的第一天晚上,王翠云便和婆婆睡在一起。

  为了尽快通晓婆婆的“语言”,她仔细聆听婆婆的呼吸声,观察婆婆的眨眼动作,不久,便掌握了婆婆特殊的表达方式。比如,呼吸声重,并夹杂着混浊的哼哼声,肯定该换尿布了;如果仅是模糊不清哼哼声,那是该翻身了。现在老人需要吃饭、洗澡等等,王翠云都能从其呼吸中分辨出来。(梁学勇)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6位老人捐款慈善事业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