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让岛城再多些千里马―我市引进优秀人才工作观察录
2001年09月15日 01:10:56
近年来,岛城人明显地发现,从四面八方来青工作的“外来者”越来越多了。有人说,青岛因此显得更有“海纳百川”的气派了。其实,这一“外来者”纷至沓来的“景象,最值得人们注目的是———许许多多外来优秀人才,已在岛城各个领域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成为推动岛城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生力军。

  外来人才情系岛城

  可以说,现今无论岛城的哪个行业、哪个单位,都有外来人才出色的身影。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心愿是一致的,既然选择了青岛,就要在这里全力施展才智、建功立业。

  在我市的科研成果“功劳簿”上,闪烁着一位位外来人才的夺目光彩———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王涛,现任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院长助理,37岁的他在心血管手术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他还把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完成了多项医学研究课题,被评为青岛市著名专家。

  1995年从爱尔兰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麦康森,如今担任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他一直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和开发,几年来他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海洋“863”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而且部分成果已运用我市和省内的虾类、鱼类等示范养殖生产中。

  在我市的企业界,一位位外来人才谱写出开拓奋进的“群英谱”———

  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汤业国、青义锅炉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周乃峰、红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宝言等企业“领头人”,还有文昌企业集团公司工程师逄锡增、崂山电子仪器总厂工程师郭末春、青岛泰旭木业集团营销总监孙永志等企业的技术经营“能手”,他们都为所在企业的兴盛、为青岛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样,在农业界的广阔天地里,市种子站站长王培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炳禄、平度市农业局蔬菜站副站长郭洪令等外来人才,为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戳力奉献着心血和汗水……

  着力丰厚聚才魅力

  “我庆幸当时来青岛的选择。这里是一方沃土,有耕耘和收获的快乐,是一片辽阔的天空,给希望以飞翔的翅膀……”一位从南方来我市已工作两年的年轻教授曾这样由衷地感怀。这段动情之语,道出了岛城对外来人才“引力”的内涵———不仅缘于这里得天独厚的滨海秀色,缘于这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更在于这里着力打造的“聚才乐园”。聚汇四海英才、给人才施展才华的乐园,这已成为我市经济战略、人才战略的关键之举。

  哪里能成为人才的集聚地,哪里就能实现经济腾飞。岛城在大步朝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迈进的征程中,愈加紧迫地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意念,在加大措施培育好、使用好当地人才的同时,不断创新吸引人才优惠政策、不断营造吸引人才新优势。

  特别是自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青工作的办法》、《关于引进留学人员来青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青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近日又出台了为留学人员来青兴办企业提供便利的新政策。其中本着追求人才“所有”和“所用”相结合的原则,规定,外来人才可来青任职或兼职;可以技术入股或投资等形式创办企业或开展科研合作等活动。我市还从去年开始由财政每年拨专款1000万元,用于向引进人才发放购房安家补贴、生活补贴、工作费用资助等。同时,从今年开始对国家统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外地生源毕业生,暂无接收单位的,发放“特聘工作证”。

  为了加快吸引人才的步伐,我市从今年开始实施了引进人才“111工程”,即每年引进本科学历人才10000名、硕士和高级职称的人才1000名、博士以上层次的人才100名。对此,市人事局已先后七次组织有关单位去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招聘人才,并在本市举办了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十多次,为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积极牵线搭桥。前不久,我市承办的“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活动,则有效地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将目光投注到我市。近日,我市还启动了百名外来优秀人才评选活动,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来青创业发展。

  企业单位作为吸引人才的主体,也愈来愈以高度的紧迫感来吸纳人才,不同所有制企业都“各施高招”来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就是通过这些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得力举措,我市的引进人才总量逐年大幅度增长,仅去年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就引进国内外各类人才2.5万余人,其中有院士2人、博士120余人、硕士490余人、留学人员60余人,并有一大批国内在职人才和应届本科毕业生。

  清醒正视瓶颈因素

  我市的吸引人才成效,在纵向上看,的确令人欣喜和振奋。但是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正视我市人才工作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横向上的差距、正视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我市目前的人才情况看,人才总体规模不够大,目前,我市平均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学历人才仅400人;人才总量素质水平不够高,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外向型人才队和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研究开发人员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企业的不到40%,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另外,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够完善,一些单位人才观念薄弱,缺乏吸引人才、竞争人才的积极行动。可以说,这些人才问题,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

  新的世纪,特别是“入世”以后,国际国内人才争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市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以更加紧迫的意识、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强化的措施加以应对。前不久,市委、市政府首次专门出台了《人才队伍十年发展规划》,提出我市将逐步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配置科学、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改善存在的“瓶颈因素”,就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下大力气,树立广揽人才的气魄、降低吸引人才的门槛、畅通引进人才的通道、完善吸引人才机制、优化用人环境,来共同进一步提高岛城对人才的“集聚效应”。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塑造法治城市 从知法懂法做起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