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扭亏,仍是当务之急
2001年09月12日 00:32:32
经过了前期国有企业“三年两个目标”的攻坚战,又经过了今年以来所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扭亏增盈措施,我市工业经济尤其是国有工业的整体效益已有了很大改观。

  但从现在企业情况看,也出现了一种日益突出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有些国有企业增长较快,有力地拉动了全市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亏损面依然较高,拖了全市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后腿,成为阻碍全市工业经济向上发展的问题。

  今年前7个月,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1%。整体上看,效益情况十分理想。这主要是靠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拉动。前7个月,仅十大集团本市企业就实现利润16.45亿元,占了全市利润总额的54.83%。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7个月全市高达30.57%、比去年同期增长3.1个百分点的亏损面。从百分比上看,国有企业亏损面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但在29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仍有105户企业亏损,亏损面高达36.08%,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6206万元。尤其是地方国有小型企业的亏损面更是偏高,已达42.98%,形势不容乐观。

  这表明,扭亏增盈仍是我市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当务之急。

  二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居高不下的亏损局面呢?

  从外部经济环境看,大致有这样一些不利因素:

  受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上半年出口市场萎缩,工业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有较大回落。一些出口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尤其是纺织行业的产品出口较往年明显减少,所受冲击较大。在全市工交系统亏损企业中,纺织行业的亏损企业占了48.4%。

  与以往相比,企业增支减利因素相对增多。今年以来,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而加工工业受国内外市场平淡等因素影响,其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企业经营不善,更需资金“输血”,但资金供求矛盾难以解决。据有关部门介绍,近几年,金融机构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放贷减少。这不仅使全市绝大部分亏损企业已连续几年没有从银行贷到一分钱,就连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和部分产品有市场、暂时效益比较差及资信程度较低的企业,也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以致形成好的项目不能上马,好的产品规模不能扩大,落后的设备不能改造,人员负担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

  有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受市场竞争和国家总量调控的影响,生产指标不足,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扭亏增盈。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企业的自身实力较弱。这从目前亏损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就可以看出。

  亏损企业大都有个共性,即由于机制转换的滞后,致使企业发展始终处于弱势。如亏损企业大都存在产品、工艺、设备及管理水平落后,债务、人员负担沉重等较难解决的问题,扭亏脱困的难度很大。有些亏损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到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问题。还有些扭亏企业扭亏基础不牢固,生产经营没能走上良性循环,效益不稳定,结果导致企业出现返亏。

  三

  对于如此众多的亏损企业,对于这些仍将制约今年乃至今后青岛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和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对症下药。

  要认识到,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上工业品出口的形势仍很严峻,出口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将受到影响,而长期形成的资金供求矛盾更难以明显缓解,融资问题仍是企业急需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

  更要认识到,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国内市场上供大于求,社会需求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因此,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拓展融资渠道,尽快熟悉WTO的贸易规则并做好充分准备,是任何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竞争的“必修课”。

  然而,要想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从根本上消灭“亏损源”,最关键的还是要探讨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退出”力度。如对长期亏损、已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坚决依法破产。尤其是对那些历年来停产整顿已到期,但仍无转机或留下壳体的企业,更要“快刀斩乱麻”。同时,要加快国有资本有序退出步伐,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要按照经济规律,依法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尽快研究并出台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企业市场退出办法,为企业扭亏增盈趟出新路子。

  若此,再加上进一步落实到位的扭亏工作责任制,以及不断提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有关扭亏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市扭亏增盈工作一定会出现新的转机。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打造先进生产力高地――来自青岛高新区的报道之四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