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六版
药品降价,应给百姓更多实惠
2001年09月01日 01:10:36
去年以来,国家曾多次公布降低部分药品价格,我市也已经搞了三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主要目的之一为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可是,多数老百姓反映,并没有感觉到药品的价格明显降低。药品降价,为什么没有给老百姓带来预期的实惠?

  对于这个问题,我市某大医院药房负责人感到非常不解。他说,从去年到现在,国家已经降低了200多种药品价格,青岛市通过集中招标采购也已经使所有的抗生素价格大大下降。比如常用的先锋6号片(24片装)的价格已经由一年前的51.9元下降到现在的7.3元,罗红霉素(12粒装)已经由46.12元降为12.92元,等等。其降幅不能说不大,医院也为此减少了不少收入。

  那么,为什么老百姓感觉不到呢?记者采访后发现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尽管国家和我市在千方百计降低药价,但所涉及的药品仍然只占医院药品采购总量的40%左右。也就是,大部分药品还没有列入降价范围。

  其次,在我市的200多家医院中,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只有市卫生局直属的市立、人民、海慈等十几家医院,其余的仍然是自行采购,不执行集中招标采购后的药价。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医院药价不同,加上医院药价一直以来的不透明,谁高谁低无从比较,于是老百姓对药价也就成了雾里看花。而降了价的医院面对老百姓的埋怨感到委曲,不降价的依然我行我素。

  再次,以药养医的体制促使医院和医生多开药。市卫生局局长刘志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医生给患者多开药、开贵药是老百姓没有充分享受到药品降价实惠的重要原因。而他们这样做的根源在于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彻底改变。

  目前,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其资金来源有三: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收入。其中,财政补贴多年来没有太大增长,市区医院只有从财政拿到退休人员的工资,各区市医院和乡镇医院甚至连这一块也拿不到。我市的医疗服务收费近年来有所调整,但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调整步伐缓慢。因此,医院纷纷把卖药作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尽管我市已经努力把药品收入在医药总费用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64%降到50%,但药品仍然是医院收入的半壁江山,再加上医药代表以药品回扣腐蚀部分医生,造成大处方屡禁不止。虽然许多药品降了价,但开着降价药的处方搭上了一些“新药”、“特药”,总价值不菲,患者当然感觉不到药品降价了。

  另外,老百姓普遍缺乏基本的医疗、医药常识,盲目迷信广告,追求新、高、特。在医院,部分患者动辄要求打吊瓶、开好药,医生当然也就乐于从命。一位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医生开大处方首先是医院管理责任,但有时患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看感冒,完全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挂上吊瓶,对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也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只是预防性的。但不少病人自己要求挂吊瓶,于是大夫一开就是好几天的量,再加上一些其它药,几百元就出去了。患者哪里还能感到药品降价的实惠。

  业内人士还提出,要真正降低药品整体价格,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还要从处于药品源头的产销单位抓起。只有提高医药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规范药品定价和竞争行为,才能切实把虚高的药价降下来。本报记者王丽艳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为争女友剁手指紧急再植获成功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