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北京市卫生局宣布,经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各大医院从即日起大幅下调消炎药品价格。然而,许多患者却反映,并没有感受到消炎药的大幅降价。
记者日前以患者身份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从降价药品中随机选购了“珍棒”牌阿莫西林胶囊。又扮作来京采购的东北药商,与生产“珍棒”胶囊的山东鲁抗集团有限公司驻京办事处人员(以下简称办事员)进行了详细交谈。我们交谈的时间是8月6日21时20分-22时40分,地点在北京安定门外江苏饭店大堂。
医院药价降到位了吗
记者:你们的阿莫西林胶囊现在卖什么价?
办事员:最近的这次招标前,卖12.6元。6月底招标后,国家核定的零售价为11.5元。
记者:你这价儿对吗?我们上周去同仁医院,买20粒装0.25克的阿莫西林胶囊,零售价明明是12.6元。
办事员:那是降价前的价格,不信你去旁边的药店去看(指北京江苏饭店附近的药店),卖的就是11.5元。不过现在许多药店、医院都没有降价,价格也不一样。(暗访实录:7月31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北京同仁医院。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正在滚动播出信息:“我院于7月18日开始实行471家医保定点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采用70种,平均价格较前降低25.11%。”
记者花5元钱挂号,买到的“珍棒”牌阿莫西林胶囊价格为12.6元。当问到以前是什么价时,药房划价人员查阅电脑资料后说,换药了,以前没有这种牌子的阿莫西林,至于以前用的是哪个牌子的药,电脑中也查不到了。
8月9日上午10时,记者又向同仁医院药房核实药价。一位工作人员答复说,他们是根据微机中的价格来卖的,负责物价的同志不在。)
中标药“水分”还不少
记者:你们的阿莫西林中标价是多少,批发给我还能降吗?
办事员:进医院的价格是每盒4.2元。但根据规定,我们不能直接往医院送药,得通过医药配送公司,我们给配送公司的价格是4元。如果你买一箱以上,每盒价格可以降到3.5元。
记者:招标后医院挣钱多了,还是少了?
办事员:以前我们这种药在北京做的批量不是很大。那时每盒药有10元左右给开方医生、药房工作人员分掉,医院也就能赚4元左右,现在医院可以赚七八元钱。
记者:医院进价这么低,卖你们的药我们还能有赚头吗?
办事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招标采购,像阿莫西林这类抗生素,生产的厂家多,竞争激烈,赚得确实不比以前多。不过,我们也比以前省心了,中招后只要给配送公司送货就行了,没多少钱去做医生的工作了。话说回来,即使都是招标药,情况也不一样。同是阿莫西林,“联邦”制药厂生产的取名“阿莫仙”,成分完全相同,卖价却达到20多元。没办法,人家是合资的,有品牌又有门路。
(暗访实录:在同仁医院,记者与一位被称为药房主任的女同志在大厅里攀谈起来。她说消炎药肯定是降价了,新得的利润大部分都让给了患者,医院只留了小部分。
一位在同仁医院看病的老年患者却向记者抱怨:我天天读报、看电视,说是让利给患者一个亿,可怎么就感觉不出来呢?就说阿莫西林吧,价格比有的药店还贵呢,再算上挂号费就更贵了。按说招标后,医院卖的药应该便宜了,但这大屏幕只显示现在的价儿,谁知道它是真降还是假降。听说,有的药降价后还比出厂价高出好几倍,什么商品能有这么大水分?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向北京市物价局、卫生局多方询问中标药品的核定零售价,两单位都承认这些价格应向社会公布,却又拒绝提供。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北京市物价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才很不耐烦地说出了一个有偿服务的声讯电话,这意味着消费者要知道药品降价的信息,还要再掏腰包。)
对付招标有新招
记者:招标以后还有什么空子可钻?
办事员:对于实行招标的抗生素类药,现在药厂都在琢磨卖“新药”的办法。新药生产的厂家少,竞争不激烈,中标的价格比较高,利润多。再说,同样都是消炎药,医生可以开这种药、也可以开那种药,所以仍然要做医生的工作,想办法让他们多开自家的方子。医生们也愿意开贵药,因为有回扣。
我们厂产的“盐酸大观霉素”就是“新药”,国家核定零售价45元,招标价30多元,出厂价也就20多元。这样,还可以每支拿出两三元给医生,一个患者一个疗程下来,医生得到的也挺可观。目前,这种药在东北一些城市以及石家庄、温州都卖得不错。
还有一种叫“维宏”的消炎药,也是招标药。卖80元左右,出厂价也就20多元,医生开一次给5元(回扣)就行。
记者:现在做什么样的药还能挣钱?
办事员:除了“新药”,不招标的药如治疗癌症的药,价格都比较高。前两天,我同学的父亲在海军总医院化疗,用的是江苏连云港恒瑞制药厂生产的“爱恒”,卖给患者一支910元,这可是国家核定的价。我找到他们驻北京办事处的人,发现医院进价才700多元,从办事处采购400多元,这样还有利润,你看这里面有多大缝儿?患者治疗一次就得用3支,一个疗程下来得多少钱?
(暗访实录:8月9日下午4时,记者以买药者的身份打电话,找到了恒瑞制药厂负责北京市场的张女士。据她说,制药厂的新药公司对各地经销管理很严,个人购买“爱恒”,价格只能是每支700元。
据同仁医院药库工作人员讲,他们院目前经销的西药有1000多种。而大屏幕上显示的所采用招标采购的药品仅有70种,所占比例不到7%。业内人士坦言,药品回归合理价格依然任重道远。)
通过以上暗访,记者得到的印象是:药品招标采购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医院执行降价不到位、留利大,患者获利少,“新药”价格虚高、回扣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大量尚未实行招标的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奇高,利润惊人。
药品价格存在“逆调节”现象
我国药品市场目前存在着价格越高、折扣越大、药品越好销的“逆调节”现象。
对此,国家计委价格司负责人分析说,我国药品生产厂家严重过剩,同一种药竟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生产。按照价值规律,大多数普通药品价格应该比较低,然而药品价格多年来却居高不下。这主要是“以药养医”利益机制导致的结果。
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国家规定,新药利润率,如化学药品一类新药最高不超过35%,普通仿制药品不超过8%;批发价在出厂价格基础上加价不超过20%(进销差率),零售价在批发价基础上加价不超过20%(进销差率)。但多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了推销药品,虚列成本,虚高定价,价格折扣空间留得很大。
这位价格司负责人还指出,现在政府定价的药品比较少,中央、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的药品品种只占全部药品的12%,销售额也只占全部药品的50%。更主要的是很多医院不愿经营、使用降价后的药品。药品降价后,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到零售价格的差价减小了,给医生的“处方费”等好处减少了,因此,很多医院转而经营政府没有定价或不属于政府定价范围的替代药品;即使医院购进了降价药品,很多医生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仍愿意给病人开有“处方费”等好处的非降价药品。
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地方保护倾向,对本地一些产品成本审核不严,由此也产生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
近5年10次降低药品价格
国家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自1997年以来先后10次降低了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由国家计委公布的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降价总额累计约100亿元。
以下是这10次降价的具体情况:
1997年10月,国家计委公布了15种抗生素类药品和32种生物制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为15%,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1998年4月,国家计委公布了中央管理的解热镇痛类等药品38种,平均降幅约10%,年降价总额约15亿元。
1999年4月,国家计委发出《关于重新审定头孢类等部分中央管理的药品价格的通知》,降低头孢类等21种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20%,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1999年6月,国家计委降低了西力欣等150种进口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5%,年降价总额约8亿元。
1999年8月,国家计委降低了降纤酶等2种生化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15%,年降价总额约1.2亿元。
2000年1月,国家计委降低了人血白蛋白等12种中央管理生物制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10%,年降价总额约3.4亿元。
2000年6月,国家计委降低了头孢拉定等9种药品的零售价,平均降幅约为15%,年降价总额约12亿元。
2000年10月,国家计委降低了氨苄青霉素等21种药品的零售价,平均降幅约20%,年降价总额约18亿元;
2001年4月,国家计委制定公布了列入国家基本保险药品目录中69种抗感染类药品的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低20%,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2001年7月,国家计委制定公布了列入国家基本保险药品目录中49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低15%,年降价总额约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