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一版
跨越蔚蓝――张瑞敏和海尔告诉我们的故事(下)
2001年08月13日 02:44:00
海尔震撼着世界。

  在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浪潮中,3万海尔大军组成的庞大联合舰队,以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刷新着世界对于中国民族工业的视角,刷新着世界对于“中国造”的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海尔人所铸造的这一品牌,正成为中国民族工业面向21世纪的一个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不仅在用产品“征服着”世界,同样在用一种形象、一种精神“感染着”世界。

  这种形象,就是“推进民族工业全面振兴”的形象。

  这种精神,就是海尔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是3万海尔人共同矗立起的形象,是张瑞敏率领下的3万海尔人共同追崇的精神。

  这就是海尔之所以震撼世界的根本所在。

  海的品格

  把所有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这就要靠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一贯倡导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摘自《海尔是海》张瑞敏无疑是有魅力的。

  海尔人之所以一以贯之,之所以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永不停步,之所以最终形成一个永远创新的群体、永远创新的体系,是和张瑞敏这个名字分不开的。

  张瑞敏这个名字,不单是一个民族企业家的名字,它还集中地洋溢着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风采。是张瑞敏为首的海尔领导集体,用海一样的品格,凝聚着企业,凝聚着3万名海尔人。

  人们说,张瑞敏也不仅是以一个民族企业家的形象站在国际讲坛上,他更是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站立在异国土地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仅担负着一个民族企业家的使命,还担负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

  在事业进入巅峰的时候,张瑞敏却提出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他尊崇一句“老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正是这种“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人生态度,才确保了以张瑞敏为首的海尔领导集体既目光长远、又脚踏实地,既深谋远虑、又勇气非凡,才确保了海尔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波峰浪涌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之所以能够抓住机遇,成功实施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实施了从单一冰箱品牌到系列家电品牌的延伸,实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都源于这种对长远战略的正确把握和在具体发展上的谨慎从事。

  这一切,都源于张瑞敏对海尔事业的独特认知:“既要坚定不移地向目标迈进,又要有稳健的作风,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认为很可能失败,才会有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精彩的局部,就不可能有波澜壮阔的全局”。

  张瑞敏所创造出来的业绩,他独特的管理智慧,令人叹服的创新意识,融合集体智慧的胸怀,使他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与推崇。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模,是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代表,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30位企业家中的第26位(这在中国企业家中还是第一次)。

  但在个人声望日佳的时候,张瑞敏却这样说:海尔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因为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的负担越重;海尔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艘舰都有一定的战斗力,而整体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张瑞敏是普通的。

  许多人都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张瑞敏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走出异国土地的候机楼大厅,后边没有一个随行者———他和任何一个普通的旅客一样,看不出一点“CEO”的影子。而这就是张瑞敏出差的惯常形象。有一次,张瑞敏去外地参加一个会议,会议接待人员到机场迎接,见到张瑞敏后,接待人员没有走的意思,一直往人群里看,张瑞敏问:还有其他单位的人吗?接待人员说:不是,我在找你的随行人员。张瑞敏说:走吧,就我一个人,我没有秘书。

  对这样的形象,海尔的员工早已习以为常,因为每天上下班,张瑞敏都和他们一起刷卡考勤。唯一不同的是,张瑞敏每天到公司的时间比职工早一点,下班的时间比职工要晚得多;只要不出差,张瑞敏都和职工一起在职工食堂排队就餐。

  张瑞敏是独特的。

  整整16年,海尔从几百名员工的亏损小厂发展成3万余众的国际化企业,但在这3万名职工中,没有张瑞敏的一名亲属,也没有一名亲属从事与企业有关的外协加工业务。

  正是张瑞敏这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影响和带动着每一位员工,影响和带动着海尔这支庞大的联合舰队。所以有人说,张瑞敏实际上除了建立了一套靠制度管理着人和企业外,他的思想、人格魅力和以他为代表的海尔文化、共产党人的应有品格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人。

  这种魅力和品格,也成了海尔集团党委成员的集体魅力和品格。

  张瑞敏对集团党委成员有一句肺腑之言: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节和尊严,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握住自己,做到立得端、行得正、站得稳。这也是张瑞敏自己所思、所言、所行的真实写照。

  张瑞敏对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标准:企业中层以上正职干部首先应该是共产党员。他告诫党员干部: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变化,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言,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海尔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里面,“党员结对互动”、“党员示范岗”、“党员贴近市场”等活动,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且已经与海尔的经营与发展、与海尔文化融为一体。

  这就是中国的CEO,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CEO。

  海的胸怀

  海尔应像海……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人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海尔都应是能者,而不应有冗者、庸者。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支撑和保证。———摘自《海尔是海》海尔是用人才“搭建”起来的。

  海尔的竞争力是依靠创新型人才打造出来的。

  而海尔源源不绝的创新型“人才流”,是在海尔提供的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上平等竞争出来的。

  如果说,海尔是一个创新的群体,那么,海尔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创新的主体。海尔正是靠这样一个创新的群体、一群创新的主体才铸造了今天的辉煌。

  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三只眼”理论: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只要一只“眼”就够了,没有钱可以向政府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应该有两只“眼”,一只“眼”盯住内部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另一只“眼”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长“三只眼”:一只“眼”盯住内部的员工,要让员工对企业忠诚;另一只“眼”要盯住用户,只有员工对企业忠诚,用户才能对企业忠诚;第三只“眼”是盯住政策,即抓住政策机遇。

  在张瑞敏看来,达到“员工满意的最大化”,就是要为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天地。他这样阐述自己的“人才观”:“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我认为人人是人才,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用人之长,并给他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此所谓‘你能翻多大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在海尔人看来,如何锻造一个人才高地,是海尔一切战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出发,海尔形成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机制。这是一个透明的机制,一个全员竞争的机制。

  凭着这种机制和人才观,海尔建立了一个透明而又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许多人才在这种机制下脱颖而出。如竞争上岗的3位副总裁中,有一位38岁,另两位年仅35岁,都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他们之所以被委以重任,完全是靠着个人的才能和业绩。

  在张瑞敏看来,“一个领导重要的不是怎样去识别人才,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制度,创造一种氛围,使它可以‘出’人才”。正是依靠这样的氛围,海尔才建立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管理队伍。

  在海尔,人才是流动的,因而整个人才队伍素质也是不断提升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便是这种流动机制的基础。海尔将员工分为优秀、合格、试用三个等级,并根据业绩实行动态转换,而向上一级转换的条件是:达到“日清日高”的目标———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完成,而且应该比昨天有所提高,同时一年内须有3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这种人才管理机制,使海尔的每一位员工都时刻保持着危机感,时刻保持着创新冲动。

  在海尔,干部管理是流动的,因而整个干部队伍素质也是不断提高的。“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末位要淘汰”,打破年龄、资历、干部、工人界限,从而把一流的人才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海尔总是对管理、技术岗位空缺情况及人员选聘条件进行及时公布,公开招聘,笔试并经过考核后立即就可以上岗。

  在海尔,科研人员也是流动的。海尔对科研人员推行科研项目招标,取消基本工资和档案工资,只领取月项目承包费,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种市场化配置、动态化管理、利益驱动的管理机制,使科技人员队伍保持了最优化的结构和最富有效率的创新状态,开发研制的产品始终处于同行业的前列,始终与市场和用户保持着最近的距离。

  在2001年全球海尔经理人年会上,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总裁迈克先生,根据消费者反映的冷柜较深、取东西不方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冷柜的设想。冷柜本部研究所的4名科研人员接到订单后,立即启动“同步工程”,仅用17小时即完成了样机,而且还延伸了经销商的设计思路,做出了第二代产品。从提出设想到完成产品仅用不到一天的时间。这样的速度令参加经理人年会的与会者连连惊叹,而当张瑞敏宣布以经销商的名字———迈克来为这种新型冷柜命名时,全场更是发出一片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

  机制和人才观,是海尔文化的重要一环。而对于海一样胸怀的海尔来说,之所以能够塑造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塑造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并非仅仅是依靠机制和人才观来驱动的。机制和人才意识只是其中的一环,影响和带动着3万海尔人的,还有内涵更丰富的海尔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海尔集团通过内部的《海尔人报》、《海尔新闻》等载体,坚持不懈地向职工灌输着独特的海尔文化。《海尔企业文化手册》是员工必学的教材,新员工进厂后第一课学的就是海尔文化,大学毕业生进厂后听的第一个报告也是海尔文化。海尔员工的观念、意识都是依靠海尔文化的不断传播而熏陶出来的。

  海尔文化不仅在熏陶和影响着中国海尔员工,同样也在异国他乡熏陶和影响着本土化海尔的海外员工,从而造就了一批不同肤色的海外员工队伍。可以说,海尔文化是全球海尔人的共同“名片”。在美国海尔工业园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到处可见“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用户永远是对的”等醒目的海尔理念译文。海尔文化的精髓也开始在海外员工中扎根开花结果,美国海尔员工凯尔文·布莱德利画了一幅中途抛锚的汽车,来表达对海尔质量理念的认识:1%的质量缺陷对用户来说就是100%的灾难。

  全球海尔人,一个多么壮观的名称。在海尔这个国际化企业里,数以万计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一丝不苟地实践着海尔的理念、海尔的目标,就在于海尔文化,就在于海尔文化的成功推行。

  海的奉献

  大海最为人称道的是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做着无尽的奉献。正因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求索取,其自身也得到了永恒的存在。———摘自《海尔是海》海尔是个家庭,一个全球化的大家庭。

  对于海尔的今天,张瑞敏从不居功。在他的眼里,海尔永远是全体海尔人创造出来的,是靠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共同干出来的。他说:“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员工就是这条大河的源头”。

  在海尔,所有关系到企业管理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被置于“公开、公正、公平”这“三公”原则之下,企业发展方针、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安排、新产品开发等等,一律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向员工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征求意见,而且绝不走过场。这便是全心全意依靠企业员工的最明确表现方式。

  海尔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巨人,长远战略、宏观管理无疑是张瑞敏和海尔领导集体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对于群众工作,张瑞敏和海尔党政一班人却又表现得“事无巨细”。

  张瑞敏有一个独特的“三心原则”,即对职工要“热心、诚心、知心”,这是海尔“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张瑞敏一手倡导了“排忧解难”工程和“减负荷”工程,让职工“上班满负荷、下班减负荷”。在海尔的各本部、各事业部都设立了员工24小时热线电话,职工大至搬家、维修房屋、孩子入托入学,小至换煤气、住院陪床等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员工只要填一张卡或打一个电话,排忧小组随时会派人帮助。

  在海尔,批评和表扬都是透明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是一种诚心诚意的关系。自1988年以来,海尔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实行了红、黄牌制度,每个月都评出绩效最好的挂红牌,及时给予表扬;而对评出的最差的给予黄牌,给予批评。而在班组,每天也都评出最好和最差职工给予表扬和批评。这是一种经常化、制度化、透明化的制度,受到表扬的人不会自满,而受到批评的人也不会消沉,人们对这种从工作实绩出发的表扬与批评制度“心服口服”。

  《海尔人报》上有一个“心桥工程”,海尔局域网上有一个员工电子论坛、各事业部还有“心桥信箱”,更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搭起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职工有了问题可以随时投诉,有了建议可以随时提出。在张瑞敏的带动下,集团及下属各事业部都建立了恳谈会制度,每月都要举行一两次职工恳谈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还建立了领导对员工住院、长期住外、特困家庭“三必访”制度和为员工集体过生日制度。对职工过生日这样的小事,张瑞敏都把他看成是“大事”,只要有时间,都要来到他们中间,向他们表达生日的祝福。

  职工有困难,领导是“有心人”,职工有意见,领导又成了“知心人”,而职工有不足,领导又成了“诚心人”———良好的沟通渠道,将职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广大员工每天都在迸发着自己的创造热情。海尔人自己说,是企业的“三心”换来了每一个职工的“铁心”,海尔的每一个职工每天在干的不仅仅是工作,也不仅仅是职业,而是海尔的事业。

  海尔自1997年以来,共收到职工合理化建议13.6万条,采用7.8万条,创造效益4.1亿元。青年女工杨晓玲由于用业余时间发明了一种扳手而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为此将其命名为“晓玲扳手”。之后,“云燕镜子”、“启明焊枪”、“申强挂钩”等一大批员工发明和革新涌现出来。可以说,员工技术创新和发明,已经成为整个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沟通渠道,将职工与企业紧紧融为一体,“爱岗敬业”成为海尔职工的一道风景。冰箱总装车间青年女工王俊成,因患绝症即将辞世,在弥留之际,她向家人留下一条遗嘱,请前往火葬场的车经过厂门口时停一下,让她最后看一眼自己心爱的工厂。

  海尔集团海外推进本部美洲部部长刁云峰,在美国海尔工作期间,硬是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让海尔产品进入一家又一家的连锁店,销售量连续翻了几番。一家外企以高出海尔数倍的高薪邀请他加盟,他说:我舍不得海尔这个地方,舍不得海尔这片事业。而对海尔技术中心张汉奇博士来说,美国某著名大学的博士后岗位虚位以待,而且在他两年前来海尔时有几家外企相继高薪聘请,他同样谢绝了,他这样说:在海尔,我看到了民族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发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钟,因为这里有我的理想。

  在这些海尔普通员工身上,集中地体现着3万海尔人共同的精神———海尔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张瑞敏倡导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

  张瑞敏和他麾下的3万海尔员工,面对着世界500强这个目标,还在继续创造着“海尔神话”。对张瑞敏和海尔人来说,这个目标并不遥远。但就张瑞敏和海尔人对中国民族家电业更长远的构思来说,这条创造之路可以说是永无止境。正如“真诚到永远”所阐释的那样,在振兴中国民族工业这条路上,在一位共产党人、一个群体致力于党的事业和祖国的腾飞这条跋涉之路上,张瑞敏会探索不止、海尔人会探索不止。这就是海尔,这就是张瑞敏。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市北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学习中提出以创新推动各项工作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