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求爱效果如何 心理专家作分析
2001年08月09日03:58
《中国青年报》消息
上一期“青春热线”刊出读者们对校园中公开求爱的不同意见后,有个青年打来电话说,文章他都看了,仍然觉得不过瘾,不透彻。于是,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副教授杨眉。
记者:您一直在大学工作,对大学生非常熟悉,不知您对大学校园里的公开求爱行为怎么看?
杨眉:我想,这个问题要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看。在公开求爱行为的背后,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有些人真的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对方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爱。但这种动机是不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恐怕就因人而异了。我们不妨看看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两人彼此有好感,女孩不好意思主动说。如果这女孩性格比较随和,当你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公开向她求爱时,很可能会使她感动,使双方的关系锦上添花,并成为人生美好的回忆之一。
第二种情况是,两人彼此有好感,女孩不好意思说,你私下也从未表达过。但这女孩的性格不太随和,家教比较严,观念比较保守,那么,公开求爱的行为就有可能被当做轻浮,不可信赖,原有的好感也会消失。
第三种情况是两人仅仅认识,你单恋别人,那么,公开求爱给对方带来惊喜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让对方感到冒犯和震惊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四种情况,对方可能根本不认识你,你去公开求爱,人家甚至有可能认为你是在“作弄”她,在耍她。这时,对方感受到的可能就不仅仅是震惊,恐怕还会有愤怒。如果那时她正暗恋别人,你的公开求爱让人误以为她“名花有主”,断送了她的机会,那你激起的就不是爱意,而是敌意了。
记者:同样一种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效果。看来,如果真的希望对方能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爱,还是慎重为好,否则事与愿违,岂不是很傻?
杨眉: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对方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爱,就要用对方希望的、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女孩很开放,不论你怎样她们都不在乎。但是我在大学里教书,我知道这样的看法并不符合实际。绝大多数女孩在爱情上还是非常慎重的,她们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安全感对于女性来说特别重要,这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吧。
记者:现代青年都很讲个性,希望能表现得与众不同,这是否也是公开求爱行为背后的一种动机?
杨眉:所以我们要问,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真的想要爱的话,就要用对方希望的方式去表达。但如果你骨子里想的是我怎么表现我自己,怎么标新立异,怎么与众不同,对对方来说,就很不公平了,因为你把对方当成了表现自己的工具。
记者:那就是把人,把人的感情、尊严都当成了赌注,来获取别人的关注和欢呼。
杨眉:不过,这种行为造成的关注、引起的欢呼与鼓掌,到底能保持多久?毫无疑问是不会长久的,你还会为此付出代价。
记者:想通过公开求爱来表现自己的人,其实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或者说,他们重视自己更胜过对方。
杨眉:当一个人的自我表现成分大于爱的成分时,他就会忽略对方的感受。这样做的结果是,女孩被吓跑了,被推走了,被激起了敌意,她的自我防御机制也被激活了。
不过,我并不赞成大学校园里就不能谈恋爱。你越不让谈,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越强。
记者:非常有趣的是,今天早上我接到一个研究生的邮件,她告诉我,前不久他们学校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求爱事件:一个男生在好友的陪伴下,在女生窗下用点燃的蜡烛拼成“心”的形状,然后一起大喊:“×××,我爱你!”这个女生果然非常感动,在众目睽睽下走过来,站在燃烧的“心”中与男生执手相望。看到这里,我还很庆幸这浪漫的一幕有个美好的结局,谁知后面的故事大煞风景:一群看热闹的男同学开始起哄:“Kiss!”(接吻)“Make
love!”(做爱)吓得两人落荒而逃。
杨眉:本来挺浪漫的爱情最后为什么成了闹剧?因为既然公开求爱,那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了。但是,别人对这事的反应你是控制不了的。当人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很多话不敢说,但在很多人的场合,责任就扩散了,变得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群体互动、群体效应之一。所以,在公开场合中做什么事,还要考虑有可能会激起的、而你又无法控制的群体反应。
男同学起哄,其实也反映了男性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于这种公开的求爱,他们大都也认为是一种表演,而不把它看得很神圣,很庄重。
最后我想说,求爱易,真爱难。真爱不仅需要表达,还需要理解、体贴、关怀与责任,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否则,你的示爱就可能给自己、给他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