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逛市场的人对“华清”肉制品可能并不陌生,在我市肉制品行业,青岛华清食品有限公司占据重要的位置,公司生产的烤肠、火腿、烤肉、酱制品四大低温肉制品系列、40多个品种都是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这家公司从一个加工作坊起步,至今已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3900万元、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的专业化私营企业。
一
先从华清公司总经理谈起。他于1983年从学校踏入社会时,市场经济还没有起步。接下来几年,他与很多同龄人一样,在生产队当过农民,干过临时工,也在村办小工厂当过工人。改革开放让不少年青人通过辛勤劳动富了起来,年仅23岁的郑佳先也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1986年他和妻子向亲朋好友借了1万元钱,在自己家里支起大锅,买来锅碗盆和绞肉机开始做肉品加工生意。因没有品牌,规模又小,生产的红肠、香肠只能在集市和农贸市场上销售,利润很低,给国营菜店和商场送货,多数被拒之门外,原因是个体户加工的产品,卫生、质量难以让人放心。
为能生产出好的产品,郑佳先花钱请来有经验的师傅进行指导,自己认真地跟着学。为了打开销路,即使一个客户只要两三斤货,他也会不管路途远近送货上门。晚上回来还要按师傅教的工艺配方加工生产。艰苦的创业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但辛勤的汗水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凭着优质的服务,郑佳先加工的肉制品慢慢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他由此也积累起了第一桶金。
二
1991年,四方华清食品公司成立,从此开始了二次创业。底子薄仍然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使产品站稳市场,他们首先从提高产品质量开始做起,公司请来国内著名的肉食专家到厂指导,同时成立由十多名专业人才组成的技术研发部,配备了高标准的化验室,使产品的制作工艺在稳定中不断创新,有些产品如烤肠、辣肉、香辣里脊、酱肉,凭借其制作工艺独特、口味出众,逐步占据了同类产品中的主要市场份额。
为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公司又投巨资征地30亩,建起了近万米的高标准洁净厂房,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德国流水线生产设备,所有生产工序实行全封闭无菌操作,日生产能力也提高到60吨,产品达到国家级质量标准。同时,他们还投资300万元配备了500吨超低温冷库,确保了销售旺季原材料的供给。一系列举措,使华清食品公司在全市肉制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1997年,青岛华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一变化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要求。华清公司借鉴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一生产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严格把关。目前,企业已全面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在各类质量抽检中,“华清”产品连续保持优良,并创下无严重质量投诉的行业纪录。
三
严格的质量管理,一流的技术及服务,使“华清”在竞争激烈的肉制品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质量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要想在竞争立于不败,必须强化品牌意识,走名牌之路。为此,华清在公司内部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引入竞争机制,使员工获得一种温暖、奋进、荣耀的感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还不断改善员工的福利生活条件,选派优秀员工到大的企业集团、大中专院校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在内强素质的同时,公司也在极力塑造企业的外部形象。目前,公司已全面导入CI系统,强化了企业视觉、行为、理念识别。优质的产品,完善的营销网络,加上企业形象的不断强化,“华清”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去年,被确定为“青岛市著名商标”,华清烤肠、猪头肉同时被评为“青岛八大名吃”,企业也全面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今年,“华清”系列肉食又被评为“中国优质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现在,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肉食时已有目的地选择“华清”牌,“华清”肉制品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牢固的品牌信任感,市场占有率在15-20%。
从一个小作坊到目前的大公司,郑佳先感慨地告诉记者:是改革开放给了“华清”问世、发展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尽管在创业过程中充满着艰辛和曲折,但他们现在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他说,在创业之初,致富可能是最主要的动力,但目前搞企业已成为一种事业了。公司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已成为社会的、大家的。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