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格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前,先后有7人担任主席。他们是:维凯拉斯、顾拜旦、巴耶-拉图尔、埃德斯特隆、布伦戴奇、基拉宁、萨马兰奇。
维凯拉斯,希腊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1894年-1896年)。这位希腊知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曾深入研究古希腊史,古奥运会史,积极支持顾拜旦提出的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主张。198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宣告成立。由顾拜旦提名,维凯拉斯当选为首任主席。
顾拜旦,法国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1896年-1925年)。顾拜旦是法国历史学家、教育家。1892年,他在法国体育协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演说。在其积极倡导下,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于1894年6月16日举行,6月23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成立,顾拜旦任秘书长并亲自起草制定了国际奥委会第一部宪章。1925年,顾拜旦辞去主席职务,任终身名誉主席。
巴耶·拉图尔,比利时人,国际奥委会第三任主席(1925年-1942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比利时奥委会主席的巴耶-拉图尔筹备和组织了1920年在安特卫普举行的第七届奥运会。1925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
埃德斯特隆,瑞典人,国际奥委会第四任主席(1942年-1952年)。曾是田径运动员,体育活动家,创建了瑞典全国体操和体育协会。他是1912年斯德哥尔摩第五届奥运会的主要组织者,曾任首届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主席,1920年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布伦戴奇,美国人,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1952年-1972年)。大学时代为田径运动员,参加过第五届奥运会,曾任美国田径协会主席和美国奥委会主席,1936年任国际奥委会委员,1952年当选为主席。
基拉宁,爱尔兰人,国际奥委会第六任主席(1972年-1980年)。法学博士,喜爱骑马、划船、拳击等运动。大学毕业后,以记者身份到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采访抗日战争。1952年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先后担任执委、副主席,1972年当选为主席。在其担任主席期间,曾访问过中国。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并决定台湾以中国台北奥委会名义参加国际奥委会。1980年,基拉宁卸任,担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
萨马兰奇,西班牙人,1920年7月17日生于巴塞罗那。1980年在国际奥委会第83次全会上当选为主席。
当时,国际奥委会正面临许多困难,萨马兰奇上任后采取了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以出售电视转播权和(TOP)赞助计划为主的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很快摆脱了困境,奥运会的规模不断增大、影响越来越广泛。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如体育竞赛中使用兴奋剂问题,奥运会商业化倾向过重以及两年前因盐湖城申办冬奥会丑闻而引发的国际奥委会信任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