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一版
为了群众安居乐业
――四方区深化社区建设纪实
2001年07月11日 02:18:05
从环境概念上来说,四方区与风景如画的东部新区相差甚远。但洛阳路小区有个叫胡一福的居民,两年前就在东部分得新房,他却至今没有搬过去。在谈及缘由时,老胡说,住在这里多省心呀:孩子放假了,学习、吃饭有人管;平时上班了,家门有人给看;遇上个头疼脑热的,有医生上门看病;一早一晚的,还可以到周围的文化广场锻炼身体,面对这么好的居住条件,我们能舍得走吗?

  在四方的许多生活小区里,类似老胡这样的居民还大有人在。他们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的事实充分说明,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于一身的四方区,在社区建设的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居民营造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生活社区。

  构筑区域化服务网络

  社区建设内容广泛,牵涉到方方面面,但它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如果离开“服务”二字,社区工作便会失去灵魂,其他建设更无从谈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四方区,看看社区建设给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吧。

  家住鞍山路4号院的林新明有个81岁的父亲。一次,老人自己泡方便面时,一不小心让开水烫伤了腿,住了几个月的医院。从那以后,林新明夫妇为照顾年迈的父亲,每到中午都得轮流从单位赶回来给老人做饭。去年,街道办的托老所,为林新明解除了“心病”。老人在这里代养,得到服务人员周全的照料,不但气色比过去好看了,人也变得有说有笑了。

  九江路小区有个吕奶奶,与孙女相依为命。这天下午,孙女到劳务市场找工作,工作没有找到,失业证却丢了。没有了这个证件,便拿不到救济金,老小的日子怎么过啊!情急中,吕奶奶想起街道服务中心的“求助电话”,连忙打过去。电话一拨果真灵,社区助理小张立即联系劳务市场,顺利找回了失业证。

  洛阳路管区有个青年叫刘俊,父母双亡,本人又不幸患了白血病,居委会为更好地照顾他,颇具创意地在他的床头安装了一个电铃。平常,刘俊每当需要帮助时,按响电铃,邻居就会应声赶来。四方区觉得这是个方便特殊居民生活的好形式,便推而广之,一鼓作气为200多个特殊居民安装了“求助门铃”。

  如今,城市居民除了衣食住行外,最需要的就是医疗。前几年,由于医疗制度尚存弊病,居民即使得了小病,也得跑到各自远近不同的“合同医院”去就诊。四方区在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中,便开出两部“流动医疗车”,派出200多名“寻呼医生”,进社区,入家庭,大大方便了群众。区属医院和社区的医疗点,还与附近居民签订了协议书,每个居民每年只需交纳10元钱,医生就会定期上门体检,有个小病,当时也就看了。群众对此高兴地说:“10元钱买回个家庭医生。”

  这就是四方区社区服务的缩影。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四方区已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三级网络、十大服务系列”的社区服务大格局,全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达1000多处,品种繁多的服务项目2100多个,志愿者队伍发展到12000多人。社区服务求助电话还与各商店、粮站、煤站、医院、供电所、劳务市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的“热线”相连,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区、波及周边的“社区服务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买菜、买煤、换水龙头;大到搬家、托老、抢救病人,都可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得到圆满解决。

  实现社区服务大“扩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几年来,四方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把普通概念上的社区服务不断向文化、环境、建立服务机制等“大服务”领域拓展和延伸,成功实现了社区服务的扩张。

  老青岛人有个说法:“宁住市里一张床,不住郊区一栋房。”这话是讲两地居住环境的差异。但随着社区建设持续深入,传统的概念已被蓬勃发展的现实打破。

  从1999年开始,结合旧城改造的全面展开,四方区在区域经济落后的困难情况下,仍然坚持让利于民,千方百计腾出场地,相继建设了海琴、海云、海风、海伦等7大居民文化广场,建成了一大批居民活动中心、居民俱乐部,改建修整了大批公园和文化娱乐场所。目前全区的7个街道办事处都拥有了自己的居民广场和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海琴广场面积近3万平方米,成为青岛市目前最大的居民广场。

  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实行“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是四方区拓展社区服务的一项创举,当时在1997年,水清沟街道办事处还分散在几个地点办公,群众到办事处开证明、领救济、交税金时,往往不知道要哪些手续,找哪个部门,何时能办结,经常为一件小事来回奔跑。于是,街道办事处在当年年底将原来对外出租的一处商业网点收回,建成了我市首家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将社区服务、绿化规划、计划生育、优抚优属、失业金领取等所有与群众打交道的部门全部集中办公,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方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在全区街道办事处全部成立起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并推行“首问责任制”,设立“政务公开栏”、“办事程序须知”,实行“公示制”,开展导引服务、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使居民一走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就有人热情接待,而且程序明了,办事快捷。今年,四方区又兴建起我市第一个区级社区事务服务大厅,集中全区30多个涉民服务部门统一办公,直接为老百姓提供各种服务,这个大厅已经建成并将在近期正式启用。

  当前,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但几十年养老事业发展的现实表明,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单一化养老方式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只有“居家养老”才是理想的养老模式。对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让老人回到家庭中去”的奋斗目标并着手实践。1999年,四方区在已建立多处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在水清沟、兴隆路两个街道进行“居家养老”的试点,50多名老人与街道社区服务工作站签定了居家养老协议。

  水清沟二小区有一对年老体衰、行动迟缓的彭姓夫妇,唯一的女儿在外地上海工作。几年来,对女儿高薪聘来的保姆,不是老人不满意,就是人家嫌活累,换了一拨又一拨。1999年7月,他们与街道社区服务工作站签定了居家养老协议,每月仅花300元钱,便每天享受到服务人员提供的买菜、做饭、清理卫生、洗衣、送医、陪伴聊天等多项服务,高兴得两位老人乐不可支。

  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社区服务对社区建设的深化和拓展,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更重要的是以此培育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治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觉性。

  阜新路海山社区是去年新成立的新型社区。成立伊始,居委会就召开了首次居民议事会。中心议题是,12号楼漏雨问题,居委会应不应该管?

  原来,12号楼是一栋70年代建设的老楼,从建成起就开始漏雨,不少居民家中的墙面都发了霉。但这里分别住着四个单位的职工,而哪家单位也不愿意“出头”,问题一直就这么撂下了。眼看雨季又到了,为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居委会特意把大家请来进行商讨。最后,根据代表的意见,居委会决定出面协调各单位为群众解决困难,并最终筹集了4.7万元,给居民彻底整修了房顶和房面。

  目前,四方区的社区居委会已全部成立起居民议事会制度,它的意义在于把过去居委会干部的“一言堂”,变为了居民的“群言堂”,既提高了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也为居务公开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社区事务民主听证会”的成功举办也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集中体现。兴隆路社区一个居民院的18户居民因楼外自来水管破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欠下了高达7600元的水费。房屋开发商、房办等单位互相扯皮,形不成统一意见,使居民面临停水之灾。为此,兴隆路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决定创办“听证会”,引导居民发挥民主的力量解决问题。消息传出后,社区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踊跃组成听证机构,召集各方坐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分清了责任,协调解决了这个难题。旁观的居民们高兴地说:“清水费,还得听证会,社区的事务就应自己管!”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就是如此高涨,从1998年开始,全区开展了两次以“民评政”、“民评官”、“民评民”为内容的“三评”活动,累计有18万居民参加了全民投票,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评选出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工作勤恳,办事公道和模范遵守文明道德的区级“十佳单位”、“十佳公仆”和“十佳市民”。海伦社区还将居民俱乐部交给居民自己管理,并引导他们办起我市第一张社区报———《海伦之声》,热心的居民还创作出《邻里亲情》、《说家》、《海伦社区之歌》等自己的歌曲四处传唱。

  与此相比更可喜的是,如今活跃在社区里的,除了传统的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外,还有广大的在职人员,他们的出现使社区拥有了强大的“生力军”。

  去年夏天,首先在恩波社区和海伦社区出现了“在职党员公示”热,居住在小区里的各单位的党员们在社区党支部的组织下,纷纷公示自己的姓名和应该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的义务,请广大群众监督。随后,这股“公示”热潮席卷全区各住宅小区。近万名在职党员在亮出自己招牌的同时,展开了实际的行动。

  青岛国棉一厂技术科的张明华所居住的楼房是用建筑垃圾垫起来的,地面既没硬化,也没绿化。公示活动后,他便像愚公移山那样,硬是把地面上的坚石劣土一点点掘走,又买来月季、迎春、冬青等花草栽上,为群众开辟出一个50多平方米的大花坛。

  住在海伦路第二居委会的张福亮是青岛第二石棉厂维修车间管道班的班长。他和妻子都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平时,谁家的水龙头、热水器坏了,他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去帮忙。一次,楼上一位大娘家的水管忽然爆裂,喷得满地都是水,急得老人手足无措。张福亮马上赶去,给大娘换上新水管,又帮着把家里收拾干净。

  “有事就找杜师傅!”成了海伦路45号居民们的习惯:杜德东是青岛港务局的党员,无论钳工,还是铆工、电工,他都拿得起,放得下。碰到居民家烧了电闸,坏了水龙头,准少不了他忙着修理的身影。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还自己购买了各种维修工具和零件。

  如今,四方各社区党支部都建立起了“在职党员工作站”、“在职党员活动记录簿”和“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单”,广泛开展了以管好自己、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道,联好户为内容的“一管三带一联”和“社区奉献日”等活动,激发在职党员投身社区建设的热情。目前,全区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150多支,开辟党员责任绿地260多块,承包卫生楼道140多条。

  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调动起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而群众的参与热情又推动了社区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目前,四方区今后五年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基本确定。这就是:“以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的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基本单位;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组织网络、民主政治、干部作风、财礼机制建设为保证”的“六位一体四配套”总体规划,实现“区街工作社区化、社区建设社会化、工作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看过去,硕果满园;望前程,信心倍增。在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四方区登高望远,正全力朝着他们的奋斗目标前进: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树立全国社区建设工作的旗帜!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挪威庞氏投资4000万美元在即墨建设大菱鲆基地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