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由十多艘船只组成的俄罗斯打捞舰队,7月9日开始进行打捞失事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的工作。
打捞工作分两阶段进行,目前的第一阶段于7月9日至10日展开,是把机械人送到潜艇海底位置,然后切掉存放鱼雷的艇首,再清除未爆的鱼雷。第二阶段于9月15日至20日之间进行,将把重达2万吨的库尔斯克号打捞上水。
协助俄方打捞“库尔斯克号”的是荷兰的两家公司。7月10日,由16名俄罗斯、荷兰潜水员组成的深海潜水工作小组潜入海底,对“库尔斯克号”潜艇残骸进行全面的勘测,清除潜艇上的淤泥,同时开始安装各种必要的设备。7月15日,潜水员和特制的水下机器人开始在艇体适当的位置上进行切割,让艇首和艇身分家。由于切割有可能引爆艇首鱼雷发射舱内尚存的鱼雷,或者引起潜艇核反应堆的泄漏,所以这项危险的工作将全部由深海机器人来完成。8月10日,水下机器人开始在艇身两侧钻孔,总共要钻26个孔眼。8月26日,潜水员们用特制的承重钢缆绳穿过孔眼,把艇身系到特制的浮桥上。
由荷兰的“史密特国际公司”负责用特制的水下浮桥把系在公司特别改制浮桥上的艇体运回北方舰队的干船坞,这个时间大概是在9月15日至20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