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辉煌的业绩
中共青岛地方史概况(下)
2001年07月01日 04:28:21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9月,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青岛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带领全市人民先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实施任务,成功地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又用四年时间,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6月2日,青岛宣布解放。党在青岛的工作也由此掀起了新的篇章。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8月22日,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改造和建设新青岛的方针、任务。提出了纯洁党的思想、严肃党的政策、加强党的纪律的要求。10月,中共青岛中纺一厂支部宣布公开。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宣布公开的中共支部。年底,全市党员总数由刚解放时的349名发展到4664名,党的基层组织也达到了389个。1950年2月,青岛市的党组织全部公开。党的基层组织的公开与扩大,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从组织上保证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1950年9月,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市委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党内整风运动。经过整风,有效地克服了当时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居功自傲情绪及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解决了一些违法乱纪行为问题,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1952年7月,遵照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市委在全市机关又首次进行了整党工作,按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对党员进行登记、审查和处理,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

  当解放青岛的战斗还在进行中,1949年5月24日山东分局转华东局决定,成立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这就是青岛地方人民政权的最初形式。1949年9月,青岛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之后,市内6个区及崂山办事处,郊区88个乡1个镇,也先后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了区和乡镇政府。三年恢复时期,青岛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斗争中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1954年7月,青岛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使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从1949年6月至1953年底,青岛市委组织人民相继开展了清匪、肃特、镇压反革命以及打击刑事犯罪等斗争。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市委根据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青岛工作的批示以及山东分局的部署,领导全市镇反运动扎实而深入地开展起来。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与此同时,市委认真贯彻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依靠工人阶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国营经济力量,通过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统一财政;合理调整工商业和企业内部关系,主要是调整公私、劳资和产销关系;开展以爱国增产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竞赛;紧缩开支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终于在1952年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扭转了由于国民党统治所造成的经济混乱局面,而且为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基础。195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46%,平均每年增长7.9%;工农业总产值为19.6亿元,比1952年增长48%。这期间,按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市委还成功地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23日,全市各界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胜利完成。这标志着青岛市已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探索中发展

  1958年,青岛市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全市人民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全局性左倾错误的影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无一例外的在青岛泛滥开来,由于忽视经济规律,脱离青岛实际,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导致了青岛经济“二五”时期的大滑坡。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以后,市委认真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积极的大规模的调整。农村的调整早在1960年秋冬季节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就开始了。当时,市委一方面领导全市人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一方面部署了以解决农村“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为重点的整风整社。与此同时,对农村的体制进行了调整,重申和落实了一些农村政策,从而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1961年初,根据省委部署,围绕适应和服务于农业调整这一中心,市委开始了对工业、基建等系统的全面调整。工业调整主要是压缩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和手工业。经过“关、停、并、转”,裁减了大批企业。基建调整主要是压缩投资和基建规模,遏止了乱上项目、乱铺摊子的混乱现象。与此同时,财贸、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到1962年底,调整工作见到了初步成效。1963年9月,中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确定从当年起,再用3年的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在农业生产上贯彻执行了以粮为纲,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的方针,力争了林、牧、副、渔都有相应的发展。工业方面的继续调整,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以全面贯彻工业七十条,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为重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些年的调整中,青岛不少党员干部带头响应中央关于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号召,动员符合条件的亲属返乡务农。正是由于这些好同志顾全大局,自觉为国家分忧,才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为扭转被动局面作出了贡献。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青岛市不但摆脱了国民经济的困境,而且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迅速的发展,至1965年底,青岛的农业形势已经基本好转,粮食产量达到917635吨,接近1957年的粮食生产水平。工交生产的恢复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29.9亿元,比1962年增长79.62%。列入国家计划的几十种主要产品也都超额完成计划。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财贸方面经过调整,商品收购量大幅度增长,零售物价指数逐年下降,市场供应情况越来越好,城乡居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196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41亿元,比1962年猛增73.5%,轻、重工业比重调整恢复到65.8:34.2,整个经济结构趋向合理。这期间,青岛还抽调了大批技术人员支援三线建设。

  总之,在这十年中,青岛市既有执行党的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也有执行党的“左”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严重错误和挫折。然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正确地加以总结,无论是正面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

  在徘徊中前进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这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长时间内乱中,青岛同全国一样,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但党和人民在“文革”期间,对“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是十分艰难曲折的。

  1966年“文革”开始时,市委成立了“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力图把运动置于党的领导下,但很快就受到造反派的冲击。至1966年底,全市各级党组织已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全市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9年中共九大闭幕后,中央开始着手解决山东问题。8月16日,经中央同意,山东省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批准,青岛市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8月29日至12月13日,中央在北京举办了解决青岛问题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经过三个半月的学习、批判,破除了对资产阶级政客王效禹、杨保华的迷信,开始认识到资产阶级派性的严重危害,促进了青岛问题的解决,对稳定青岛的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转机。这一时期,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和部署,青岛党组织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了调整、整顿,并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开展了“学大庆、抓管理、赶莱动”的增产节约运动以及开展整顿纪律、整顿作风运动。这些对于扭转当时各个领域以及工厂企业生产秩序比较混乱的状况和稳定经济形势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而使青岛市1971-1973年的国民经济略有恢复和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增长。

  1974年1月,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许多单位的领导班子又陷于瘫痪。这一年,各项生产降至1971年以来最低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以后,市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围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个中心,进行了全面整顿工作,从而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有了恢复和回升。197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最好一年。社会总产值实现了56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403亿元,比1974年增长69.69%。

  从粉碎”四人帮”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间的两年中,青岛市的社会经济,总体上是在徘徊中前进。一方面,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在深入揭批、清查“四人帮”及其在青岛的帮派体系,初步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按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了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加之长期内乱的影响和“左”的思想的指导,经济建设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经济严重失调和旧的经济体制束缚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建设上“左”的指导思想仍在发展,急于求成,大计划、高指标、新的冒进重新出现。到1979年,青岛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处在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

  开始新的征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制订了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措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调整充实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从而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为青岛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共青岛市委十分重视加强党组织自身的建设。1984年12月底,市委根据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先后分4批在全市开展整党,到1987年3月底结束。这次整党统一了思想、整顿了作风、加强了纪律、纯洁了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委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部署的同时,突出抓了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为更好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新形势下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市委自1999年3月底开始,以整风精神从上到下逐步在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教育。通过“三讲”,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在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提高。去冬今春,又在区市直部门、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三讲”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理解,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纪律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之,市委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为青岛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青岛市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1980年,胶县在青岛农村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82年,这一改革在青岛农村全面推开。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取得了好成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围绕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进行了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等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对计划、财税、金融、物价等宏观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对外开放依托国家赋予青岛的多项优惠政策在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青岛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广泛。通过改革,使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到1991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5.1亿元,比1984年增长83.6%,年均递增9.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速分别达到4.2%、10.5%、12.2%。

  1992年,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十四大到十五大的五年间,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认真实施十四大的重要决策,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实施城市中心东移,进一步确立了大青岛、大开放的格局,为实施“一园三区三线”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五大以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市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1998年10月,市委、市政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制定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青岛企业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使全市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经过深化改革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改革攻坚,被列为省、市两级三年建制的12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外开放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有力促进了全市对外经贸工作的迅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对内开放也有很大进展,至2000年底,省内16个地市、国内25个省市的企业在青均有投资。农业和农村工作,通过加快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经济改革相适应,行政机构、人事制度以及科教文卫体等上层建筑领域也加强了调整,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大力推进和加强。总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一时期青岛市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统计局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0.07亿元,比1991年增长29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88亿元,增长86.2%;第二产业增加值560.01亿元,增长362.4%;第三产业增加值450.18亿元,增长330.1%。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全面实现,圆满完成了“九五”规划目标。

  历史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21世纪。新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青岛市正以全新的姿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莱西市隆重集会表彰先进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