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有个商品流通秩序整顿办公室(简称“商整办”),主要职责是解决“县属企业产品在县内市场占有率偏低的状况”,“让优先使用和保护地方产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记者日前在“商整办”看到一份总结,详细记载了5年来“商整办”搞地方保护的种种“业绩”。
地方保护“制度化”
舒城县是毗邻合肥市的一个贫困县。1996年当地的一些白酒、水泥生产企业出现销售疲软情况,县“商整办”在这种背景下成立。
在“商整办”的成绩总结里,地方保护成为大书特书的合理行为。成绩总结第3页说,为确保全县保护地方产品工作扎实开展,县里建立了一支专抓队伍,“商整办”从工商局、税务局、城建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并由县政府办公室派员牵头协调。各乡镇都相应成立了整顿办公室,有分管领导,有专人办事。全县30个乡镇分别成立了地优产品销售分公司,负责销售本地产品。
成绩总结介绍和肯定保护本县产品的三项制度:
“保护地方产品的考评制度”--总结第3至4页说,“商整办”制订了《舒城县商整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确立地方名优产品销售指标和市场占有指标,把任务量化,每年以县委办、政府办文件下发到乡镇,2000年又以县委办文件固定下来。坚持一季度一考评,年终总评,以县委办文件通报全县,并根据考评结果奖优罚劣。“优先使用地方名优产品制度”--在招待用酒方面,规定乡镇机关、单位和村食堂在必要用酒时,要优先使用本地产的龙津、龙舒牌系列酒。在建筑材料方面,应优先使用本县产的昌龙牌水泥,特别是在农户建房和“八位一体”工程方面,很多乡镇做了一些硬性的具体规定。“工作通报制度”--县商整办不定期编发商整简报,把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向全县推荐,去年共编发商整简报18期。在建材市场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对水泥销售指标完成情况每月一通报,并把各乡镇销售实绩排出名次在县电视台公布。
商整工作考评十分严格,分为领导重视、制度健全、销售本地水泥、白酒数量等9项指标。只要完成商整办下达任务70%的销售量,就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桃溪镇去年完成了销售县产水泥8000吨的任务,但没有拿到相应的奖金,为此还写了一个报告,要求有关部门兑现每销售一吨本县产水泥奖励3元的承诺。
怨声载道的“自觉行动”
白酒是舒城县重点保护的本地产品之一。1999年底,舒城县召开“全县白酒商整”紧急会议,决定“强化政府行为,夺回龙舒酒厂在县内市场应占有的份额”,并将销售550万元白酒的任务“分解”到各乡镇,限期完成。一位县领导在会上布置:“各乡镇的同志回去后,要着手召开四个会议,即班子成员会、广播会、二级商户会、乡镇村干部会,贯彻紧急会议精神。当前,有的下村、下企业的干部仍然不喝本地酒,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要尽快改变。”
一些乡镇认为,这种每年下达销售本地产品考核指标的办法违背市场规律,但又不得不照办。舒城县石岗中学王成玉校长告诉记者:“去年底学校每位教师分到3瓶本县产的‘金安徽’白酒,每瓶20元,抵顶60元的工资。”记者问:“老师们愿意吗?”王成玉说:“县里一些学校教师和乡镇机关干部领到了‘酒工资’,大家都这样,老师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在柏林乡的舒柏预制板厂,听说记者是来采访水泥销售情况的,几名工人围了上来。工人戴中和说:“舒城本地产的水泥质量不稳定,有时凝固时间太快,做的预制板开裂,有时近一个月也不能完全凝固。而邻县产的‘冶山’水泥质量好,企业服务也周到,每吨水泥比舒城产的还便宜20至30元。”另一名工人说:“乡政府三番五次来找我们,让我们使用本地产的水泥,但这种水泥做出的预制板卖不出去。我们因为使用外地的水泥还被乡里处罚过。”记者问:“本地产的水泥都卖给谁呢?”一位工人回答:“县里的各项工程都要求用本地水泥。有的老百姓建房子想批宅基地,也必须买本地产的水泥,否则乡里不给办手续。”
对当地群众的心态,“商整办”在成绩总结中这样评价:通过5年来的整顿工作,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爱县意识普遍增强,优先使用和保护地方名优产品已由政府倡议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舒城县“商整办”最近又提出了2001年商整工作意见。意见说,县政府将制订《政府采购用酒规定》、《县内建筑市场规范使用水泥规定》、《政府发包的建筑工程使用水泥规定》、《集镇建设使用水泥规定》、《乡镇食堂和所属单位招待用酒规定》,鼓励和倡导红白喜事使用本县产的龙舒系列白酒。各乡镇要灵活运用税收调节杠杆,确保本县产“金安徽”系列白酒在县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舒城水泥达到60%,龙津啤酒达到95%。对较大的酒类销售商,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引导和加压并举,以顺利完成本县产品销售任务。
舒城县搞保护地方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保收入”、“保稳定”,但这种暂时稳定的背后,已产生明显的“屏蔽效应”:一些被“重点保护”的县属企业陷入困境,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困难重重,本地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地方政府则支付着越来越高的成本和代价。新华社记者贺劲松吴亮(据新华社合肥6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