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岛城高校悄然突破“围城”
2001年06月13日 02:26:02

本报记者张子倩

本报讯多年来在高校与市场、科研与经济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围墙”,正在悄无声息地被拆解、打破。近一个时期来,有关我市高校与企业联姻的讯息接连传来,明白无误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岛城高校的市场意识觉醒了。

  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频频“走出去”的青岛海洋大学。这家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岛城高校科研获奖大户,近期接连与国内大型渔业企业山东中鲁集团和国内海藻化工行业强企胶南明月海藻工业有限公司“牵手”。先是与山东中鲁合作,由企业投入资金7200万元,利用华海制药厂现有的基础条件,组建中鲁海大爱华海洋药业有限公司;接着与胶南明月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科研中试基地,公司每年为海大水产学院提供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并出资150万元在水产学院设立研究生教育奖励基金。据海洋大学科技处处长潘克厚介绍,海大在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与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中受益,仅去年就有18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相继成立了新疆艾比湖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寻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其中由海大参股的山东海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胃可安新药开发,目前已进入投资建设阶段,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直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出色表现的青岛化工学院,“走”得最早也最坚决。该校不断调整科研政策,鼓励和引导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开发机构,从企业中确定研究课题,直接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据悉,目前化工学院先后与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齐鲁石化、莱钢集团、胜利油田等近百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使得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得到应用与转化。该院与烟台万华集团合作开发的MDI年产4万吨制造技术,不仅一举打破了英美等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近期社会效益可达数十亿元。该院塑料工程技术中心研制成功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塑料合金化技术及系列合金材料”后,与青岛高科园组建了塑料合金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所开发的ABS、PP、PVC及系列新型工程塑料合金材料代替进口应用于海尔等家电产品,经济效益显著。近日,该校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正在与主动上门的澳柯玛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加强接触,有意将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铝塑板材生产基地。

  青岛大学先后与海尔、海信、双星等著名企业进行联合,在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管理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青大天然色素研究所与我市企业联合成立的青岛天然色素厂,被列为我市首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现年产值已达数千万元。

  此外,我市其他一些高校如青岛建工学院等也开始通过自办企业、科技入股、成果转让、合资合作等各种方式“走出去”,实现了高校科研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有效融合。

  我市科技界和教育界人士在评价“围城”现象时认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召唤着我市高校走出“围城”,而不是将成果、技术一味抱在怀里。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一旦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不仅将为地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源头,也必将大大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将“反哺”科研,最终形成产学研互动的良性循环。(本报记者张子倩)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水产育苗业:在沉默后勃发
 

网站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主编信箱

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32-2865859转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