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昨日,一项名为“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研讨会在京召开。贺子壮、王兴东、陈国星、古月等中国影视界著名的编剧、导演、演员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红色电影”创作的功过得失。
从早期的经典影片《平原游击队》、《永不消失的电波》、《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到近年的电影《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生死抉择》造就了一个个以共产党员为原型的银幕英雄,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条最闪亮的主线。
与会者认为,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观众越来越成为市场选择的主体。那些脱离现实、缺乏真诚的作品只能遭到市场的冷落。因此,中国电影创作应该以人为本,以观众为本。对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更应该深入生活、寻找个性,以情动人。
电影《生死抉择》编剧贺子壮认为,电影只有触及现实生活的热点、痛点才能吸引观众。回避社会重大矛盾不应该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影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进行创作。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影文学会等联合举办。(朱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