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1.gif (2897 bytes)title2.gif (2626 bytes)title3.gif (3533 bytes)
首页>>青岛日报>>二版
 
鲍鱼洞里养对虾卤水生
我市水产业推行“科技兴渔”成效显著
[05月19日 02:12]

韩军营朱梅

本报讯鲍鱼洞里养,对虾卤水生,螃蟹笼中长,鱼儿住“新房”,这仿佛是神话里的故事。可如果你到我市沿海走一趟,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神话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这一切都归功于科技兴渔创造的奇迹。

  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真正形成规模还是在七、八十年代。但是由于历史上过度捕捞、污染、病害等因素的困扰,一度出现水产品产量下降趋势。多年来坎坷的养殖之路告诉人们,传统的养殖方式和品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于是我市水产大军展开了一轮向科技、向精品要效益的探索,全市充分利用青岛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大胆与各科研院所联姻,加大科技运用、攻关和推广力度,建立起一处国家级、三处市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健全了市区、乡镇、村三级示范点及水产推广网络,并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去年全市水产科技进步率达到5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产业的科技创新首先从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上起步。1998年快速兴起的网箱养鱼,仅一年功夫,就以黄岛为中心迅速覆盖了全市,目前已发展到2万多箱。如今从挪威等国家引进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又在全市发展起来,可养殖品种20多个,在全国走在了前列,由于网箱养鱼带来的养殖产量大幅度增长,真鲷(加吉鱼)、鲈鱼、大黄鱼等名贵优质鱼类也纷纷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对虾养殖一直是一项收益很高、创汇最多的产业,周期短、见效快。然而1993年一场大规模的虾病,使我市对虾养殖几乎全军覆没,沿海渔民几乎到了

  “谈虾色变”的程度。经过几年的艰苦研究、探索,一套拯救对虾于水火之中的科学养殖模式和技术终于诞生:封闭式养虾、低盐度养虾、生态养虾、大棚养虾、二茬养殖、虾蟹混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了这些“法宝”,我市的对虾养殖年年攀高。

  新品种的研制、引进和推广在“科技兴渔”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对虾、扇贝、鱼类等养殖品种发病原因的研究,科技人员发现,品种的退化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改良引进新品种,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大规模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效益。市水产主管部门先后引进、推广了南美蓝对虾、南美白对虾、全雌牙鲆、三纹鱼、大菱鲆等科技含量高的名优品种,科研人员自行研究的三倍体扇贝、牡蛎,克隆的日本原种裙带菜,逐步形成了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八大养殖基地,并出现了基地带场、场带点、点带养殖户的连动局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水产业文章越做越大。(韩军营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