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告日前说,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关于申请延长暂停上市期限的报告》已被否决,这意味着“PT水仙”将成为我国第一家因连年亏损而依法退市的上市公司,并以打破“只生不死”的股市记录而载入史册。同时,上海市也因为本地上市公司首家被摘牌而不“护短”,展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政府形象。
“有生也有死”———股市健康发展的前提
今年3月19日,“PT水仙”董事会宣布,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纳赛斯投资发展中心、第二大股东上海新工联实业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同步电子有限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自动终止。随着该项股权转让自动终止,连续4年亏损的PT水仙将不得不进入退市程序,几个月前有关法人股转让的重组希望也破灭了。
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为上海洗衣机总厂,创建于1980年。1992年5月始进行股份制改组;1993年1月6日“水仙电器”(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4年11月10日,“水仙B股”上市。
“水仙”牌洗衣机曾是上海电器业的骄傲。但是,从1995年起,这家上市公司的效益大幅度滑坡,1997年首次亏损达6600多万元,1998年又亏损6300多万元,1999年亏损1.9亿元,如果不对上年利润作追溯调整的话,这一年的亏损将比上年增加3倍多。2000年中期净利润亏损5300多万元,全年亦告预亏。
因为连年亏损,上交所在1999年5月4日对其公司股票实施“特别处理”,股票简称改为“ST水仙”。到2000年,又因公司连续三年亏损,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ST水仙”从2000年5月12日起暂停上市,实行“特别转让”,股票简称改为“PT水仙”。
“水仙”的连年亏损之路,主要是在上海水仙电器有限公司及上海惠而浦水仙有限公司等重大对外投资项目上的重大失败引起的。1995年,“水仙”与美国惠而浦公司合资兴建了“水仙惠而浦”,也是“水仙”发行B股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但“水仙惠而浦”的经营连续亏损,1996年亏损了2400多万元,1997年亏损超过了5000万元。“水仙”出让部分股权后,在改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情况下,“水仙惠而浦”1998、1999年的亏损反而高达2.6多亿元。尽管采取了许多止亏措施,水仙的亏损仍是有增无减。
今年4月18日,“水仙”公布的2000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已连续4年亏损,并成为今年首家公布亏损年报的PT公司。尽管这家公司当年取得了1420多万元的主营业务利润和570多万元的其他业务利润,但仍亏损了1.4多亿元,每股收益为负0.62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仅为负0.86元。至此,负债总额为4.7多亿元,净资产为负5996万元。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根据有关规定,2000年继续亏损的PT公司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选择,除非这家公司提交的《申请延长暂停上市期限的报告》被交易所批准。
“退市令”———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利剑
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个办法(简称“退市令”)对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就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法律程序、信息披露、处理权限等事宜作了详细规定,这为退市机制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上市公司能生不能死,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种奇怪现象。不管是由多少复杂原因造成的,也只能说明这个市场的不成熟。而退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强、退市过程短的特点,如美国的纳斯达克有简单的“1美元规则”,即只要股价在1美元以下连续停留30天,就有可能被摘牌。
上市公司的减少不是坏事,那些被投资者抛弃的上市公司不能再留在市场。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或有违法行为,以及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暂停上市。
早在1997年,退市问题就被提了出来。但权衡再三,监管部门对亏损公司先后采取了“特别处理”和“特别转让”两种措施。继1998年“辽物资”成为第一家被特别处理的“ST”类上市公司之后,1999年又出现了“PT”类股票,旨在为暂停上市股票提供合法流通渠道的“特别转让服务”。这样一来,一些亏损严重本该摘牌的公司又以“PT”的形式存在下来,而退市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例如,“琼民源”当初因为财务会计报告的虚假陈述和重大违法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摘牌的条件,但在被暂停上市和重组后,又更名为“中关村”,并增发新股而重新上市。“苏三山”也是在暂停期间重组,更名为“振新股份”重新上市的。
由于退市机制不健全,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越来越普遍。一些上市公司出现了亏损,而股价却异常飚升,投资者误以为“上市公司不可能破产”。另一方面,建立ST、PT制度,最初目的是提醒投资者注意亏损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然而事实上,由于没有退出风险,ST、PT公司因重组预期而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亏损上市公司的数量从几家、十几家猛增到上百家。去年中报显示,有118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占披露中报上市公司总数的11.36%。虽然导致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退出机制的压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亏损队伍扩大的同时,ST、PT公司队伍也不断加大。在今年3月“ST郑百文”被实施“特别转让”后,沪深两市的PT公司已经增至9家。
这些年来,退市的一大阻力是来自于当地政府。由于各地十分珍惜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不愿看到本地公司被摘牌,竭力通过资产重组来挽救亏损严重的当地上市公司。PT网点、PT农商社、PT双鹿等都进行过重组,但他们并没有走出困境。
“PT水仙”的即将退市,使证券市场的眼光聚集于上海。上海同样珍惜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但证券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法则不能随意改变,上海市政府毕竟是眼光开阔,他们能够意识到在证券市场上也要规范政府行为,扶优汰劣才是正确的选择。
1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证券市场日臻成熟,建立和启动退市机制的条件已经具备,不仅各界对退市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股票发行从审批制向核准制的推行也为退市作好了铺垫。
开启退市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到今年2月底,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达1108家,开户的投资者达6000多万户。同时,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发挥得比较充分,到2000年,我国发行股票共筹资3249亿元人民币,与1990年的股市筹资额4.28亿元相比,其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
但是,证券市场除了筹资功能之外,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效率的渗透和扩散功能。证券市场应当创造一种环境,让市场不断地评价上市公司,将提高经济效益的压力,通过市场评价渗透到企业管理者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另外,市场评价还从一个企业、单位、主管部门传递到全社会,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推动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和提高效率。
对普通股民来说,也许只关心股价的涨与跌;对政府部门来说,也许只关心市场是否过度投机;但对上市公司来说,市场的评价是血压计,如果评价很糟,上市公司负责人心里就会发慌,特别是一年两次的财务报告,更是牵动人心。公司经营者因此而关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为公司的经济效益不高睡不好觉。
没有退市通道,该摘牌的没能摘牌,该退市的没能退市,该破产的没能破产,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就无法建立,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不到发挥,以至于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不思进取,主营业绩大幅滑坡,就通过资产重组得以残喘,有的经营者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借在位之机大肆鲸吞公司资产、行贿受贿,不按规定公开财务报表、虚假重组。
没有退市通道,导致了投资理念的扭曲。一些投资者的“反向思维”、“利空出尽是利好”的说法,反映了一些庄家、上市公司相互配合操纵股价的现象。这种条件下,投资者不是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而是追逐热点、寻找庄家、打探消息。
退市通道的建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将会珍惜自己的上市地位,并为提高效益作不懈的努力,否则就会被市场“开除”。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上市公司改进经营管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硬性约束。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过程中,建立退市通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PT水仙”的摘牌,今后会有更多的亏损上市公司依法退市。如“PT双鹿”、“PT农商社”、“PT网点”、“PT红光”等PT公司也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已暂停“特别转让”服务,并向上交所提交了《关于申请延长暂停上市期限的报告》,等待交易所的批准。
对ST、PT的上市公司来说,必须在宽限期内使经营状况有所改观,如果不能实现就要作退市准备,不能再有侥幸心理。对广大投资者来说,退市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利好,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新华社记者傅刚张旭东(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