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安装往往是与高技术、高风险、强体力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我市起重安装行业,却有一个特殊的私营企业———青岛振兴起重安装有限公司。1992年公司正式成立时,18名股东全部是退休工人,平均年龄超了65岁。如今,18名原始股东大部分都再一次退休,有几位还相继去世,但公司职工人数已发展到110多人,32万元固定资产也变为600多万元,并成为全市同行业的“大哥大”。十几位退休老人是如何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公司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带着很多疑问,记者不久前采访了董事长马承彬老人。
二次创业
记者在电话中联系采访时,并没有意识到坐在面前的将是一位72岁高龄的老人。谈起公司成立的经过,马承彬就像是说着昨天的经历。
1984年冬,55岁的马承彬从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起重队退休了。消息传到市北区东太平村劳动服务公司,他们立即派人找到这位起重行业的老专家,劝他加入服务公司的起重队。所谓服务公司的起重队,其实是由几个退休工人自己办的,他们只是用公司的工具,向公司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几年后,几个老人慢慢地拥有了自己的工具。
1992年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马承彬的心里,他向几个老工人说,与其我们挂靠在别人手里,被“扒抽”一层,不如我们自己干吧。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成。
过了一段时间,老马看到了国家关于成立“股份责任公司”的意见,立即拿来研读,并提议大家凑钱,成立一个股份责任公司。于是,18名退休多年的老工人自愿凑出了32万元,买了一部8吨的吊车,两部汽车及卷扬机、吊杆等。当年9月1日,青岛振兴起重安装公司正式成立了。
1992年,马承彬这位在起重行业干了40多年,曾参加过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石材的起重运输,退休时写过近10万字的《起重装卸基本知识》的老专家,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18位退休多年的老工人又重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行业称雄
马承彬年老但思想一点都不老。他深深懂得,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质量,三要靠管理,四要靠微利经营。他说,没有人才,工程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企业当然就无法生存发展。
为此,他用优惠条件广招了一批技术工程和专业管理人才。原单位起重队退休的同事,也都纷纷加盟进来,振兴公司真的走上振兴之路。
1998年,第一百盛大厦需要在27层楼上吊装两台重达7吨多的发电机,国家级的建设单位为此都犯了难,找一些国营单位要价又比较高,最后找到了振兴公司,马承彬和技术人员一番考察,爽快地承接下来。经过认真研究,他们通过电梯通道,顺利地把两台5米长、2米宽的庞然大物吊拉安装好,最后收费还不到同行的一半。
1999年5月,电业局水清沟变电站要更换12万伏、重150吨的变压器,施工时间只有两天。面对这样一个工程,多家单位不愿接,马承彬艺高胆大,当即拍板,带领10多名工人连夜奋战,提前半天安装完毕,使居民提前用上了电。电业部门高兴地说,以后再有此类工程,还是让他们干。
振兴公司就是这样靠优质快捷、安全高效的服务树立起良好信誉,海尔、海信以及电业、邮电、石油等众多单位也成了他们的固定客户,他们还把市场做到了烟台、日照、淄博等地。如今,振兴公司已拥有7台8吨到50吨的吊机,4辆汽车,各种现代化的起重工具一应俱全,固定资产达到600多万元,拥有一大批大学生和工程师,成为全市起重行业的劲旅。
触摸高科技
公司发展到这份上,按说马承彬该满足了。但是,在起重安装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马承彬却又把经营伸向了高科技。1999年,他们筹资100多万元,运用北京化工大学的最新技术,在市北区又峰工业园建起绿苑建材厂,生产新一代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交联聚乙烯管材,工厂年生产能力100多吨,可为公司创造产值300多万元。振兴公司又找到了新的发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