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就是这种土豆,亩产能达到3000多公斤了,高产可达4000-5000公斤。而且,它薯皮光滑、外形美观、黄皮黄肉、食味好、品质优。当然,它不是一般的土豆,而是市农科所科研人员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精心研究栽培的———脱毒马铃薯。
昨天一大早,为了撩开脱毒马铃薯的神秘面纱,记者来到位于浮山路168号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该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亲眼目睹了它的生命轨迹。
记者在生物楼的一间办公室,找到了负责培育马铃薯的工作人员之一———助理研究员董淑英。这是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科研人员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众多高科技项目的攻关。
董淑英介绍,马铃薯又名土豆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其营养成分之全,是其他粮食作物所不能比的。而且,马铃薯还是食品和医药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良好的饲料和绿肥。由于马铃薯使用块茎进行繁殖,容易受到病毒侵染,病毒在马铃薯植株内繁殖,逐代积累,如此年复一年,病毒就会越积越多,最终使其丧失食用和种用价值。使用脱毒种薯后,不但会平均每亩增产50%左右,而且品质也会大大得到改善。市农科所生物技术中心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目前的主栽品种“鲁引一号”进行了脱毒快繁,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种薯繁育体系和优质可靠的种薯繁育基地。“鲁引一号”为早熟品种,生育期65天左右,适合于春秋两季栽培。
培育脱毒马铃薯的第一个工作流程———脱毒,是在一间叫做接种室的房间里完成的。几个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一架类似显微镜的解剖镜下专心致志地进行茎尖剥离。董淑英说,茎尖是马铃薯的生长点,也是唯一没有病毒侵害的地方,技术人员要在这个“超净工作台”上小心地剥离0.1-0.3毫米的茎尖,术语称之为“茎尖剥离”。
接下来,这些微小的生命体将被盛放在特制的玻璃培养器里精心培养,五六个月后再到实验室对它们进行病毒检测,这是第二和第三个流程。那些带病毒的将被淘汰掉,不带病毒的少数此刻已经长成了约10厘米的幼苗。
必须再到接种室,因为第四个流程———“脱毒试管苗快繁”首先还是在这里进行的。技术人员正熟练地用手术刀把这些幼苗的每个芽头分割下来,再次放入玻璃容器,然后逐一对它们进行编号。这些幸运的小生命就被送到培养室再次培养。来到培养室,里面弥漫着强烈的化学气味,要不是董助理的介绍,谁能想到眼前这些经不起任何挫伤的温室幼苗,就是将来创造奇迹的马铃薯呢?而且只要经过20到30天的时间,它们就可以永远告别这个温室,它们依然那么脆弱,但毕竟这是它们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转过生物楼,我们走进了一个绚丽的“春天”。原来这里是一片大棚,大棚里生长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有的里面竟然绽放着一些红艳艳的花朵。脱毒马铃薯的第五个培育流程叫做“脱毒微型薯生产”,是在一个四号棚里进行的。董淑英说,这个无土培植的过程将需要80到90天的时间,因为经过前面4个流程之后,幼苗已经变成不染一丝污垢的“自然物”,所以栽培他们的“土壤”应该是一些无菌的基质,而且还要给它们罩上防护网。尽管如此,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还是表现出了无限的顽皮和好动———有的在做起了“俯卧撑”,有的在跳“迪斯科”,有的则昂首挺胸学习“正步走”……好像在对来访的客人们说:“等着瞧吧,我马上就能给你创造个奇迹!”
经历三个月的顽皮嬉闹后,胖乎乎的“脱毒微型薯”就降生了。这些出生的“婴儿”———“原原种”将被以5毛钱一粒的价格出售给农民,再经历几次反复,它们就会发育成可以直接种植的三级种。看着这些小苗苗。董淑英的眼睛里闪烁着了母性的光辉,这倾注了他们无数心血的小苗芽,寄托着农科所所有工作者们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