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1.gif (2897 bytes)title2.gif (2626 bytes)title3.gif (3533 bytes)
首页>>青岛日报>>八版
 
“两会”与百姓身边事
[3月6日 2:26]
“256个药方,其中出现的药名竟有130种不规范,而这怎么会出现在高校中医类规划教材中?”70多岁的王孝涛委员拍案质问,忧虑深深。

  王孝涛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研究员,1951年大学毕业后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1954年他参与筹建中国中医研究院,1977年开始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中药品种多,名称比较复杂,相近现象又比较突出,因此不可有一丝马虎。”他告诉记者,中医处方是具有法定性的文书依据,中药师必须遵照处方上的药名、规格和量剂等医嘱进行调配,然后制备成汤剂或成药供病人服用。如果中医师在开处方时药名不规范,会导致药房错配药及饮片,轻则会直接影响临床疗药,重则会危及病人生命,无异于“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药名不规范现象在实际的中医教育和临床用药中十分突出。”王孝涛话语充满忧虑。不久前,他对现在高校通用的中医类规划教材《方剂学》进行了一次核查统计,将书中录用的208个正方、148个附方,与国家药典和规范进行了核对,竟发现有130种药名不规范。

  “古代计量单位的‘钱’已发展为现在的‘克’了,可是与老百姓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药名却还停留在古代。”王孝涛举了许多例子,“再如书中沿用“芍药”名组成的方剂有25个,沿用“半夏”名组成的方剂有35个……就‘芍药’而言,早在宋代已分列为赤、白两种,现在国家药典也分列为‘白芍’、‘赤芍’两个品种,它们在药性功能上完全不同,以‘芍药’组方必定给药房留下错配的隐患。再说,“白芍”的制品就有五六种不同规格,药名稍不规范,就会开错药。可见,中医药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统一的规范,否则会有不测的后果。”

  王孝涛呼吁:“规范中药用名对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很重要,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教授,对现行的高校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进行一次修订,规范中药方剂中的药名,以提高教材质量,培养出让患者放心的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