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古都北京再一次向奥林匹克圣火舒展热烈情怀之际,多年前的申奥往事不禁又浮现在人们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历程。你们面对许多对手。我祝你们走好运!”10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接受北京奥申委递交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时,曾意味深长地说。
8年前的1993年9月23日,不知多少中国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洛投票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通过电波传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
当2000年奥运会在悉尼举办的时候,当中国以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三的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8年前的这一幕,仍是如此真切地撩拨着人们的心绪。
艰难的历程再一次开始了!真情依然,热望如故,曾经的坎坷,在此时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北京更加动人而自信了。
“开放的北京迎奥运”,这是8年前北京申奥的口号。那时,北京,中国的首都,正处在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关键时刻,人们希望通过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到来了,北京的巨变开始了。
1993年,北京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投入改造,香港长实、力宝、新鸿基等国际知名公司纷至沓来,使北京对外开放形势出现质的飞跃。就在这一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跃居全国首位;电话难通、购物不便、住店困难等老大难问题成为历史。就在这一年,北京市开始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一批地处市区三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纷纷迁到郊区,腾出土地兴办第三产业,使市区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就在这一年,北京市采取合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投入,使这一基础产业的增长幅度达到11%,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尽管在这一年,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未能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但北京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并没有停滞。
光阴荏苒,8年弹指一挥间,不懈的奋斗换来了累累硕果。
8年前,北京只拥有一条环城快速路;如今,第二条环城快速路———三环路早已告竣,第三条环城快速路———四环路的建设已近尾声,连公路一环的建设也已开始。8年前,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北京的立交桥;今天,北京立交桥都快赶上卢沟桥上的狮子,多得数不清了。8年前,北京只有2条高速公路;今天,高速公路已增长到7条并连成了网络。8年前,移动电话、家用电脑还是新事物;今天,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已达266万,家用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已成为全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我几乎每个月都来北京一次,每次都看到北京在发生变化,这样的兴旺景象在当今世界是十分少见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这样对记者说。
数字是最具说服力的———
从1993年到2000年,北京的涉外宾馆饭店从226个增加到456个,增长101.8%;拥有床位数从10.4万张增加到16.8万张,增长61.5%。各类体育场馆从3822个增加到4670个,增长22.2%。城市公交车和客运出租车分别从5223辆和28962辆,增加到13490辆和65000辆,翻了一倍多……
在这8年的时间里,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达到3198亿元,年均增长9%,北京城“长大”了近百平方公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12.5平方米提高到16.2平方米;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了,绿化覆盖率从28%提高到43%。
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改变着这个古老城市的性格,人们更加坦率而真诚。8年前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神秘莫测的因特网,今天正在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窗口。在北京奥申委的网站上,98.5%的网民表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在一次为支持北京申奥而举办的网上签名活动中,仅一个月的时间,签名者就达到100万人。
市场经济也使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城市弘扬光大。8年前,当热情的北京球迷们还在心醉于“英超”、“意甲”联赛时,可曾想到日后会为自己的俱乐部球队在绿茵场上的征战魂牵梦绕。今天,“甲A”、“CBA”等职业联赛,已使京城的体育市场空前活跃;“国安”、“首钢”、“奥神”等俱乐部的名称已经成为球迷心中北京的一部分。
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在市场环境下壮大和发展的空间,大大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现代体育理念,体育的发展已成为北京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今天的北京面对申奥更加从容。8年来年均接近10%的经济发展速度,年均20%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已为这个城市可能创造的奇迹写下了注脚。
“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千年古都正在赋予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生动而丰富的内涵。
现今的北京已不是8年前的北京,北京期待着这次申奥有一个与8年前不同的结局。北京有理由拥有这种期待。(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