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类人当中,王雷当属不甘寂寞的人。搞科研的时候在岛城“海派”里小有名气,当老板也当得风风火火。身处新旧两种体制下,让我们听听他的心路历程———
我给自己总结了三步曲。第一步曲就是1988年进海洋所读硕士,专门研究对虾病害的防治。那时候经常往养殖场跑,来回都骑自行车。当时,全国兴起研究生出国热,我们所也有不少纷纷出国,可我压根就没想过,总感觉和虾农们感情很深,离不开他们。后来,我博士毕业后也还是做“水产养殖”老本行,自我感觉适应市场,市场也适合我。
第二步曲就是1993年“免疫多糖”成果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鉴定,我的论文在全国一炮打响,从此我便专心于成果的推广,这大概算作第一次搞“营销”吧,包括给国外大公司做过技术顾问什么的,感觉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难,后来又搞起了开发。
去年年底,海洋所和长生集团合作成立长生中科水产饲料有限公司,让我当老总,很难得的一个机会,就是第三步曲。这种体制对科研人员非常有利,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市场经济下的科研人员光懂技术不行,还要懂经营,懂市场。以前总是把论文发表数量作为是否出成果的检验标准,记得曾经一段时间,科研院所里面有过“混不下去的才搞开发”的认识,这一两年变了,早就该变了!
你问我现在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大部分心思花在企业上了,到处往外跑,一天也闲不着。春节前我们在城阳的厂房已经建好,试验非常成功。这个项目从一起步就是一路绿灯,没有上下一心,不可能。我有一个大胆的举动,高薪聘请一批营销人员来长生中科,年薪10万左右,这些人一旦完成指标,收入可能比我还要高。起初我担心这一决定公司董事会能否通过,没想到董事会无条件支持,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科企合作是条必然之路。我希望长生中科在这方面成为示范。一家企业能否在市场站住脚,技术固然重要,但决定权在市场,要看消费者是否认可你的产品,不是有句话叫“二流产品一流市场”吗?惟有市场才有名牌。所以我这个老总有“两手”,一手抓技术,一手抓销售。水产饲料行业发展迅猛,国内处于卖方市场,不少客户已经找上门来提前订货。我想我会保持清醒的头脑,稳扎稳打,发挥长生中科的技术优势,把服务做到家。
我很庆幸遇上了这样一个时代,海洋所一直在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走进企业,走向市场,并且给了好政策,说实话,所里占公司股份的30%,领导决定如果如期完成年度目标将股份的一半奖励我。但我看重的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成长的空间,我很满足。
我现在还谈不上是资本家,一年之后你再来看吧。
记者的话:我市海洋科研成果数以千计,但转化率一直不高,为什么?除了人所共知的体制、政策等原因外,说白了就是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其“症结”在于,成果的研究者或发明人所得与付出不甚平衡。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再回避的问题。中科院海洋所为何能有三位科研人员先后办起企业,当上老总,正大光明地“致富”,主要在于这个所“敢叫‘知本家’变‘资本家’”的思路,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开发的进程,也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专心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我们为他们叫好!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王雷!■本报记者张子倩个人档案
王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博士,1966年2月26日生,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学研究、营养学研究、病害防治工作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如:“中国对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院级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海洋微藻硒多糖应用”(省级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自1994年开始,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免疫多糖”和功能性饲料等产品,都已在国内外水产养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免疫多糖”获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现任青岛长生中科水产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