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遭受罕見的大風、冰雹災害。 暴露種種應急不力 “廣州還會出現這樣的強暴雨,”溫之平指出,他認為政府提高對氣象預測方面的投入很重要,有關技術人才,還有設備等各個方面投入,遠遠比不了美國日本等。 溫之平教授認為,應該多建立一些氣象觀測點,增大數據收集量,迅速改進我們落後的數值模式。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公共設施配置力度,提前做好防洪準備。並且加大技術、人才以及設備的配置,改進訊息傳播以及公民的相關知識與預防意識。 “廣州應對內澇要像日本預防地震那樣重視。”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強調,“治水是系統工程,不能只把局部水浸點搞好,而忽略其他薄弱環節,並建議城市建設留出更多綠地湖泊增強城市雨水吸納能力。” 對于市民來說也有困惑,目前的氣象信息發布手段雖多樣,但各有優勢和不足。例如對廣州所有手機用戶,一條氣象短信全部發完也需要4個小時,有時發完暴雨已經結束了,電視、上網發布,則需要市民需求天氣信息時有看電視、上網的條件,像“5-7”特大暴雨發生在半夜,大部分人電視關了,手機關了,沒有收到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 因此,氣象部門認為,當務之急是讓市民獲取氣象信息更加及時。“廣州一周三場暴雨,相同情況下有些人損失慘重,有些人則安然無恙,區別就在于信息獲取。”有需求的市民應該通過自己方便的渠道,及時就近了解信息,並可采取多種方式互為補充,確保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像經營家庭財產一樣管理自己獲取關鍵信息渠道。”林良勛表示。 浙江大學氣象信息與災害預測研究所所長譚季青建議,老百姓加強在暴雨發生後的應對意識,學會在暴雨環境下生存。就像日本人在地震中一樣。“買保險也不失為減少損失的一種策略。但目前,我國這一方面的應對還不是很成熟。” “當然,從宏觀上根本上來說,人類社會應注重節能減排,倡導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的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