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專題> 焦點新聞> 震區新面貌> 災區新貌 > 正文

映秀小學生融入阿壩生活

1
青島新聞網 2010-05-12 14:05:19 四川在線-天府早報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白發染黑了,很多人還是一眼認出了他︰那不是映秀小學譚校長嗎?他微笑打招呼,矯健爬上崎嶇山路,去半山板房。4月12日,譚國強帶領映秀小學170名學生,35名教職工在水磨鎮的八一小學過渡,第二學期剛開學一個月。阿壩州委書記侍俊曾表示,州里2萬多孩子在異地“寄學”過渡。映秀小學的過渡生活,正是這2萬孩子的縮影。思鄉、希望,是過渡生活的主

題。但水磨和映秀師生的聯系,還不僅是過渡之地而已,這里有一個了不起的計劃……

    離鄉

    操場上的孩子們分為了兩個方塊。一方,八一小學校長正在講話;另一方,譚校長也正在說︰“孩子們,我們與八一小學同學一起生活,要有集體觀念……”

    生活,兩校學生漸漸融入

    4月12日,陰天,早上8時30分,水磨鎮八一小學的操場里,孩子們已經集合了。戴著紅領巾,張張稚氣的面孔,剛才還在嬉戲的孩子們,列隊後都安靜了下來。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即將開始。

    時隔2年,再見到譚校長,他穿著一件淺色的休閑西裝,灰色褲子,胡子全白,白頭發似乎少了。莊重的升旗儀式結束後,操場上的孩子們分為了兩個方塊。一方,八一小學校長正在講話;另一方,譚校長也正在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生活提倡節約,我們與八一小學同學一起生活,要有集體觀念……”

    是的,在這里,兩個學校的管理各自獨立,教學樓一層為映秀小學學生,樓上為八一小學學生。可是外來的人看來,他們都是孩子。

    映秀鎮封城重建,2009年9月1日,譚校長帶著映秀小學師生來到八一小學過渡,學生170人,教職工35人。2010年3月1日,邁入第二學期。

    眼前的上學環境,顯然比當初在映秀的板房學校好了很多。

    八一小學位于水磨鎮禪壽老街,是二炮援建的,于2008年11月17日奠基,落成于2009年7月31日,總建築面積達1.78萬平方米。

    這里教學設施配備齊全,有微機網絡室、多媒體教室、音樂室、形體訓練室、電子琴網絡教室、風雨操場等。

    這些都是山區的孩子們,從前無法想象的。“硬件設施起碼提前了20年—50年。”老師評價道。

    周末,老師去親戚家洗澡

    八一小學後門,有一條踩出來的山路,剛好放下兩腳的寬度,山體陡峭,有的地方,只有借力旁邊樹干,才能爬上坡。這條路上山最近,但一下雨,就太滑了,只能走另一條路繞上去。

    爬到半山,出現一排板房,幾個老師正在空壩里聊天。這曾是八一小學的板房教室,由于教師宿舍有限,這里變成了映秀小學教職工宿舍。幾張課桌圍在一起,就是食堂。“吃飯了,搞快點哦。”楊阿姨舉著勺子招呼譚校長。楊阿姨是映秀小學的廚師,跟著師生一起到水磨鎮,負責老師的伙食。

    這天的午飯是︰黃瓜肉片,一素菜、湯和白飯。“生活退回到幾十年前了。”行政辦公室主任葉尚敏笑著形容︰夜宿山上,手洗衣服,最麻煩是沒法洗澡。逢周末,老師就去都江堰或其他親戚家洗澡。

    夜幕降臨了,值周的老師下山了,學生熄燈後,值周老師要巡查寢室,查看孩子有沒不舒服,有時要半夜才能回山上。

    4月的映秀鎮,尚是一個忙碌的工地,被施工建材包裹著。從半山上看下去,像是一個巨大的“禮物”。村民期待著那一天,解開絲帶,拆開包裹,新的映秀鎮就在眼前了。

    半夜,老師叫孩子上廁所

    放學了。13歲的吳韓金和兩個女孩在校門口聊天,小姑娘長相秀氣,說話也怯生生的。“明天找你耍了。”兩個女孩拍拍她的肩,大聲告別。

    吳韓金是映秀小學六年級一班學生,剛才是她的兩個新朋友,四樓的水磨小學六年級一班學生。

    剛來時,大家在操場上耍,吳韓金鼓起好大的勇氣,主動和她們說話,成為了朋友。

    遠遠望著孩子交到朋友,譚校長很欣慰,他曾交代老師︰“鼓勵孩子多和本地同學交朋友。”

    他們“寄學”在別的學校,只在周末可以回映秀鎮或去都江堰親戚家,與親人一聚。

    所以,有了朋友,孩子就感覺心安了,可以緩解思鄉之情。

    學生想家無法入睡,常常哭泣,老師和他們聊天,舒緩心情。一年級的孩子太小,不習慣住校,老師還要半夜起來,喊他們上廁所。初到水磨時,因為思鄉,連續幾個孩子生病,半夜送去醫院。

    思鄉之情是一個集體的煎熬,孩子們如此,大人們也難逃此情。

    所以,所以老師們都感激楊阿姨,她上了歲數,卻堅持跟著來了︰“有楊阿姨在,飯菜再簡單都香。”有她做的飯菜,就有了在家鄉吃飯的感覺。

    老家,听校長每周播報

    思念與希望,是過渡生活的兩個主題。

    4月的映秀鎮,尚是一個忙碌的工地,轟隆的挖土機,被施工建材包裹著。從半山上看下去,像是一個巨大的“禮物”。村民每天都在眺望著這個巨大的包裹,期待著那一天,解開絲帶,拆開包裹,新的映秀鎮就在眼前了。

    每一個映秀人都期待著,映秀師生亦是。

    震後,校長一刻不停地在映秀小學內外四處奔忙,在水磨過渡,也沒停下來。譚校長具體在忙什麼,孩子們不知道,但教職工們知道︰一周有數天,他都要回映秀鎮看新學校的施工進展。

    他不是在映秀,就是“堵”在去映秀的路上。

    然後,譚校長不時帶回映秀鎮工地的進展,讓師生們一解相思之苦。

    不止一次,在學校里遇見了譚校長,孩子們都會拉著他的衣襟,嘰嘰喳喳問︰“我們的新學校,修成什麼樣子啦”、“我們的新學校也會像八一小學一樣嗎”、“會有圖書館嗎”……

    預計今年9月1日,他和師生們將“回家”,在新學校升旗。

    希望

    將來,我要讀對面的大學

    未來,當然不是譚校長口中的一句話,是可以眺望的,不僅是新的映秀,還有對岸的水磨鎮。

    從八一小學所在的水磨禪壽老街望下去,壽溪湖的對岸,一大片空地,被藍色板子包圍著,正靜靜地躺著。發展教育事業,按阿壩州委、阿壩州政府的要求,阿壩州唯一的高校——阿壩師專規劃在這里。

    引入阿壩師專、四川音樂學院羌藏藝術研究所,水磨成為全國唯一具有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和研究院的完整教育體系的鄉鎮,它將是汶川縣乃至阿壩州的教育基地。

    對水磨孩子,對于映秀孩子,每日都可以看見那塊空地,也是一種動力。“將來,將來好遠哦,但我知道將來想到師專讀書。”六年級學生吳韓金羞澀地說,指了指河對面。

    記者手記>>>

    未來

    第一次見他,是2008年5月16日的映秀小學。他的黃色格子襯衫,領口沾染的斑駁血跡已發黑,面對任何人都無表情,眼楮緊盯著生命探測儀。

    第二次見他,是2008年9月13日中秋節的都江堰。他頭發、胡子全白了,正挨個尋找遇難老師的家屬,“想慰問一下”,他微笑,可那眼神,讓人看得有些心酸。

    在水磨鎮再見譚校長,依然是高大的身軀,依然忙碌,可是眼神卻是有力和毅然的。

    2年了,即使20分鐘,也能從譚校長眼中,看到一種變化︰說起家園,那是思念的溫柔;說起未來,眼神里有一股“勁”,有一種希望。

    對于我們的孩子,家園和校園的倒塌,親人的離去,都留在他們心中。我們如何去保護他們心中那小小的希望火苗?

    除了精神上,還有物質上的。

    學校是孩子第二個家,在這里,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群體的精神力量。

    誠如譚校長與老師們︰偶爾精疲力竭,會嘆氣,但總會想辦法面對和解決。

    面對,是一種正面積極的力量,它在集體里傳遞著。

    2年後,我們感受到的映秀師生,從當初創傷後的沉默,走到成熟,如今坦然面對。

    盡管前進的路不輕松,但“過去”卻不再是壓在肩上的包袱了,它被銘記在心,現在擔在肩頭的是“未來”。

    為他們驕傲。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用戶注冊
相關鏈接

上一篇︰都江堰受災群眾住上永久性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