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 正文

從悲壯中生長希望 ——紀念汶川大地震兩周年

1
青島新聞網 2010-05-12 10:34:26 人民網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劉奇葆

    歷史不會忘記,“5•12”汶川特大地震帶來的山河破碎的震撼和骨肉分離的痛苦。又是一年過去,這里匯聚著普天之下的人間關愛,正從悲壯中生長希望。

    兩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災區人民崛起于危難、堅強奮進,用勤勞的雙手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書寫著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納入國家重建總體規劃的29704個項目已開工97%,已完成

投資6600億元,佔概算總投資的70%。18個對口援建省市已確定援建項目3136個、援建資金751億元,已到位援建資金502億元。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實現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

    如今,災區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經濟發展勢頭恢復到了震前水平,進入到加快發展的軌道;投資發展環境恢復到了震前水平,國內外資本進入較快增長;干部群眾的信心士氣恢復到了震前水平,意氣風發地創造新的生活。浴火重生的新家園,正匯聚升騰起新的希望。

    新布局︰災區規劃建設全面提升

    災後重建是一項關系長遠的浩大工程。災區重建效果,關鍵取決于科學規劃、科學重建。重建工作從一開始就注重整體謀劃、科學統籌,堅持用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震後第七天,我們就著手災後重建規劃。把恢復重建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優化經濟布局、轉變發展方式、充分開放合作、改善宏觀環境相結合,積極探索科學重建之路。加強對重建工作的科學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偏,確保災後重建始終科學有序,高水平高質量推進。

    科學規劃引導災區全新布局,催生建設水平整體提升。按照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10個專項規劃,災區各市州、縣市區都編制了相應的重建規劃。規劃做到了全域全程,覆蓋了災區城鄉,涵蓋了重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農村建設首次有了科學的規劃作指導,克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規劃堅持了開門開放,集中了全國乃至世界的智慧,確保了規劃和建設的先進性、科學性;規劃體現了前瞻超前,處理好恢復與提升的關系,避免了把恢復重建搞成原樣復制;規劃突出了村鎮布局和風貌特色,異地重建的北川新縣城初現現代化羌族文化城雛形,震中映秀變身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的旅游小鎮,原地異址重建的漢旺鎮一派現代色彩,新民居、新村落、新城鎮勾勒出災區發展振興的美好畫卷。

    新生活︰災區民生事業長足進步

    災後重建,最需要恢復和重建的是民生。重建的進度和質量,群眾認可是最硬的標準。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把群眾安頓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災區建設好。現在,走進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

    災後重建中,民生項目進展最快。各級黨委、政府安排重建任務,民生項目是重中之重;調整重建進度,“加快”的主要是民生項目。震後10天,完成1500萬人的應急安置;震後一百天,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完成1200萬人過渡性住房安置攻堅;震後一年內,350多萬戶因災受損住房修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震後一年半,150多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農村受災群眾在新房中歡度虎年春節;震後兩年,25萬多戶城鎮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今年春季開學災區學生全部告別板房校舍,3002所學校今年9月將基本建成;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已開工94.2%,群眾受損的家園加快恢復。

    災後重建中,民生設施提升顯著。災區公共服務設施全面上檔升級,建設標準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務能力更強。我們著力建設百年工程、精品工程,使重建項目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嚴格執行抗震設防標準,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房建設無標準、不設防的歷史,學校、醫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場所。一批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集貿市場相繼落成,災區綜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飛躍提升。這些災區以往的“短板”,在重建中實現了“跨越”。

    救災就是救民,重建就是為民。擴大就業、安全溫暖過冬、特困戶幫扶、安置失地農民、保障“三孤”人員、傷殘人員治療康復、再生育服務、完善社保體系,一項項舉措聚焦民生,一件件實事雪中送炭。去年,51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震前水平。

    新設施︰災區基礎條件顯著改善

    地震災區大多處于偏遠山區和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本身就比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更加嚴重的破壞。抓住機遇推進基礎設施恢復重建,一批關系長遠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整個災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

    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災區6條高速公路全部開工建設,88條國省干道和重要干線已完工43條、在建45條,恢復修建農村公路2.5萬多公里。震後開工的第一個重大交通重建項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際鐵路已建成運營,貫穿和輻射災區的成綿樂城際鐵路、成都至蘭州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四川鐵路正與東部地區同步邁入高速時代。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日益完備通暢的交通網絡為災區重建和發展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條件。災區骨干電網和農村電網重建加快,震損水庫除險加固進展順利,生態重建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災後的搶險救援能力在“4•14”青海玉樹地震救援行動中得到檢驗和體現。

    災區基礎設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發展,既是災後重建的重要任務,也是保障災後重建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為四川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打下了基礎。

    新增長︰災區產業快速恢復振興

    災後重建,既是一場“強筋健骨”的重生歷程,更是一場“脫胎換骨”的發展洗禮。東汽漢旺老廠的時鐘,永遠定格在那悲情一瞬,而災區發展振興的腳步一刻也沒有駐留。災區經濟沒有垮,迅速走出地震的陰影,步入了更好更快發展的軌道。

    著眼發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發展。我們把產業恢復發展與優化經濟布局、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增強災區自身發展能力。因災受損企業全面恢復生產,阿壩鋁廠產能倍增,東汽產能和銷售收入創歷史新高,去年6個重災市州工業得到恢復性增長。受援縣市都與對口支援省市建起了產業合作園區,引進了一批重要產業發展項目。飛地工業園區、產業合作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新的園區定位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區位更具優勢。災區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一批落後產能及時淘汰,一批現代產業扎根興起,產業“小、散、亂”的狀況極大改變,災區正在成為生態農業、綠色經濟的聚集區、示範區。旅游業快速恢復振興,地震遺址旅游、鄉村旅游在災區蓬勃發展。

    產業領跑,發展起跳。災區產業發展正在走出一條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重生之路。

    新景象︰災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災區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日新月異,所到之處新城拔地而起,村莊煥發生機,道路四通八達。新農村、新城鎮揭開了發展新篇章,開啟了災區新希望。

    不僅居民住房條件極大改善,而且城鄉整體布局得到全面優化。我們在重建中堅持“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夾皮溝”、提高村莊布局水平,打破“軍營式”、提高村落規劃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設計水平,體現山水田園風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城鄉住房既安全美觀,又經濟實用,既特色又現代,村莊布局、村落設計結束了散亂無序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集中居住、集約用地,城鄉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不僅公共服務設施整體跨越,群眾生活方式也發生歷史性變遷。通過重建,災區的學校、醫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動中心和污水垃圾處理等民生設施全面配套。這也深刻影響和改變著災區群眾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災區群眾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現代生活設施,告別傳統落後,享受和融入現代文明。

    不僅城鄉環境風貌煥然一新,而且群眾精神狀態實現深刻轉變。在重建過程中,大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髒亂差的現象在災區大為改觀,潔齊美的面貌在災區全面展現。更為寶貴的是,災區從物到人的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干部群眾走出地震災難陰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強不息的精神得到升華,展示出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開放意識、創業意識、文明意識得到增強。

    經過震後兩年的艱苦努力,災區重建進展快、變化大、效果好,成為城鄉環境治理的樣板,成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範,成為干部鍛煉成長的課堂,成為展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窗口。四川災區人民永遠銘記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永遠感恩全國人民的無疆大愛!

    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堅定支持,有災區人民的堅韌奮斗,一定能夠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園!

    (作者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用戶注冊
相關鏈接

上一篇︰三月大嬰兒成"貓眼"失明 醫生說長長就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