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重建範例 離開映秀,記者來到同是“5•12”地震重災區的水磨鎮,在兩年前的地震中,這里的房屋田舍受損嚴重,多數民居瞬間成為了廢墟。兩年後一排排行列整齊的新民居,儼然靜立;一顆顆枝葉青綠的香樟樹,蘊含生機;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干淨而整潔;一聲聲鄰里親朋的呼來應往,和諧而親切;層層疊瀑的壽溪湖水,與古色古香的禪壽老街交相輝映,現代化的市政設施,與羌藏漢民族特色相結 水磨鎮地處四川阿壩州汶川縣南部岷江支流壽溪河畔,古稱老人村,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之鄉和世外桃源。“5•12”大地震中,水磨鎮離震源僅7公里,震後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建築物。兩年時間過去了,經過600多個晝夜的拼搏與守望,水磨鎮脫胎換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評語水磨的災後重建︰“你們是用心在建設!”被全球人居環境理事會授予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給出了︰“水磨重建奇跡,為世界貢獻了快速的可持續發展的災後重建創新經驗。” 走進氣勢恢宏的水磨羌城,厚重溫和的土黃色石壁,流水飛檐,羊角圖騰,羌味十足。一位正在施工的陳師傅介紹,水磨羌城是汶川縣水磨鎮的災後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築結構9度設防,不僅充分繼承了傳統羌寨的建築特點,把石結構、泥結構、木結構、石木結構進行綜合運用,而且大膽創新,由寨到城,完美體現從古樸、粗放傳統建築群落到現代化新羌城的華麗轉身。位于鎮中心的老人村禪壽老街,建築樣式全部采用復古設計,青磚木門,雕梁畫棟,讓人仿佛來到了川西古鎮老街。 60歲的馮兆書老人一輩子生活在這里,他告訴記者︰“好得太多嘍,沒法子和地震前比,以前這里是泥巴路,現在你看全是大理石鋪的,走起來清爽得很,好上幾百倍了!”老人說,地震後政府提供貸款和物資幫助,讓他住進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6間房子怎麼也住不完,兒子馬上就要開家俺菜店,日子越過越好。 采訪中,不時傳來了陣陣鞭炮聲,有人告訴記者,那準是又有一戶人家搬進了新房子,扯掛鞭炮告訴鄰居,他們搬回來嘍!據統計,到今年3月份,光是禪壽老街就建成搬回了400多戶地震災民,總計有2000多人。而正在建設中的水磨羌城,到今年8月30日,首期的153棟新樓,就將迎回第一批地震回遷居民,共計350戶,2500多人。水磨鎮災後恢復重建規劃中心城區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3萬人,采取騰籠換鳥的方式,一次性搬遷19戶工礦企業。 禪壽老街宋家大院的宋祥群說︰“破損的舊房子也能被建得這麼結實,這麼有特色,現在我們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商鋪,以後吃穿不用愁了!”而80歲老人羅玉蘭則說︰“感謝佛山援建人,把水磨建設得這麼好,比都江堰還漂亮 ,我要爭取活到100歲。”水磨人雄心勃勃地說,在廣東佛山的無私援建下,他們要將水磨打造成汶川縣最美麗的新城,創造一個“人居共山水一色,經濟與文化齊飛”的幸福生活理想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