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聊QQ、上論壇、寫博客、發微博……網絡已成為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不可否認,網絡文化有其積極健康的一面,也存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另一面,有的甚至是低俗的文化垃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了有識之士,特別是廣大家長的憂慮。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解
決其中的問題,本報為此特別推出關于網絡文化建設的系列報道,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就如何實現網絡文化良性發展進行探討,目的在于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唱響網絡文化主旋律。
光明網()也在首頁顯著位置開設專題,推出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調查。歡迎廣大讀者關注這組報道,並參與調查,為網絡文化發展建言獻策。
今年以來,種種網絡文化熱點現象層出不窮:
“圍脖”成為兩會熱詞,代表委員紛紛開通自己的微博客,大批網友成為代表委員“圍脖”粉絲;
一位市委書記的博客累計訪問量已突破300萬次,他最近剛貼出的一篇博文訪問量也已接近2萬次;
“種菜”、“摘菜”游戲在網上流行,“摘菜”迅速成為流行語,甚至出現在一些名校今年的自主招生考題中……
這些現象能否代表網絡文化?網絡文化具有哪些顯著特征?如何建設網絡文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網絡文化呈現多元並存狀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去年底已達3.84億,預計未來3年內將超過5億;去年新增網民中,75%來自農村地區,網民分布日趨均衡,與現實社會民眾分布狀況更加接近。在當前一些網絡熱點事件中,網民的觀點已表現出更加多樣化的特征。人民網輿情分析師王俊嶺認為,這體現了網民素質的提高,他們有了更成熟的心態、更強的思考能力。
“中國社會日趨多元,文化也日趨多元,網絡當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網絡不受現實社會中各種身份、地域的限制,這種多元化的特征顯得更為突出。隨著網民數量的增加,網絡文化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多元並存的狀態。”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劉惠芬說。
較之傳統主流文化,典型的網絡文化表現出一種“自媒體”或者說“個人媒體”的特征,博客、微博客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形式。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傳播各種信息,包括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在網上,每個人都可能有一種自己的網絡文化。”80後作家陳偉軍說。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指出,這種建立在“自媒體”基礎上的文化,以及網絡社區文化、網絡搜索文化、網絡游戲文化、網絡購物文化等,是對傳統主流文化一種豐富而有益的補充,可以充分滿足不同人群甚至每個人的不同口味。
青年女作家黎陽說,正是由于網絡文化具有顯著的多元特征,一些在現實社會中極個別的現象,通過網絡的傳播,經常會獲得與實際不符的夸大效應,使網絡文化表現出極端的特征。這些極端網絡文化現象往往瞬間走紅,又迅速退場。
“這些極端現象雖然不足以代表網絡文化的主流,但也是網絡發展中客觀存在的潮流,”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指出,應該深入了解網絡文化的多樣形態,鼓勵並大力發展適應青少年網民成長需要的文化,同時努力消除網絡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透過潮流把握主流”。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
“關注網絡熱點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建設,這是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包括權威網站在內的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南京審計學院網絡經濟專家盛曉白教授強調,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應帶頭積極上網,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當前,領導干部、知識分子開博已不是新聞。然而,在網民的熱切關注下,許多博客卻出現了“空殼”現象:一些博客幾乎沒有內容;更多的博客也只是一時“跟風”,虎頭蛇尾,長時間不更新;有的全是講話稿、致辭或只是轉發自己已在傳統媒體發表的理論文章,訪問者寥寥。
劉惠芬說,現在仍然有一些領導干部、知識分子對電腦、網絡了解很少,根本不用,也不會用。或者只是把網絡當做一種工具。有些人只認傳統媒體、不認網絡,與時代發展極不相適應。他們對網絡的了解主要來自傳統媒體,而一些傳統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報道了很多網上極具爭議的現象,這也使他們更加輕視網絡文化,覺得網上烏煙瘴氣,甚至一概以“惡搞”斥之。“一些人開博只為順應時勢,難免流于形式。”
陳偉軍表示,一些傳統媒體將網絡文學、80後作家博客及其粉絲等現象作為80後的代表性特征進行報道,和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和傳統知識分子一樣,關注精神的永恆價值,並且渴望承擔社會責任。我們崇尚個性,但是更懂得,個性首先在于尊重他人的個性,在于嚴格的自律。希望一些傳統媒體強化責任意識,加大對于網上主流文化現象的宣傳力度,及時對爭議現象作出積極引導。”
姜奇平說:“我們在試圖以主流文化價值影響、引導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之前,首先要真正了解他們,尊重他們。不懂網絡,就不應該不懂裝懂。當前的重要問題,不只是如何教育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的問題,更是向他們學習的問題。要先做學生,再當老師。”
“犀利哥”紅透網絡以及國內一些紙媒的時候,一位作家在博客中寫道,自己只有反感,甚至刻意地一眼都不看,後來才獲知“犀利哥”是一名真實的街頭流浪漢,在網友的關注下和親人團聚。他對此感觸頗深。
本報光明網的理論博客,已形成一支較活躍的理論專家原創隊伍,有的博客點擊量已達70萬次。光明博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中南大學教授陳赫表示,退休干部、年長知識分子經歷豐富、學養深厚,並且無職場束縛,有足夠的時間接觸、學習網絡新生事物,應該充分發揮他們對知識群體的上網帶動作用,“年長博友可以提出一些專題,邀有興趣的中青年博友參加,成立網上課題小組,繁榮網絡主流文化。”
加強網絡文化和現實社會的互動
“充分尊重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們就會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力量,而非破壞性力量,”姜奇平說,要樹立為人人服務的意識,而且是互動式的為人人服務,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百度百科,一部網民共同維護與建設的全球中文百科,是國內最大的搜索網站百度提供的一個創造性網絡平台,每個網友都可以自由訪問並撰寫和編輯詞條。不到4年時間,這部百科的詞條數量已突破200萬。許多無法在傳統百科上及時獲取的流行詞語,都被網友第一時間編進這部百科,並不斷進行豐富完善。詞條“圍脖”目前已被網友編輯30次,點擊3萬多次。
“建設網絡文化,應注意學習大型網站的經驗。”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雷喜寧表示。
“以人為本是網絡文化建設之魂。”郝向宏指出,應該從網民健康的文化需求出發,加強學習型網絡建設,充分發揮網民的聰明才智。
千橡互動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一舟認為,網絡和現實社會全面融合,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
搜搜問問,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騰訊推出的一種互動知識問答平台,每天有近700萬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網友在這里獲取知識。一個問題從提出到獲得解答,平均花費不足3分鐘的時間。許多網民逐漸從過去的“找我所需”發展到“問我所需”。這一知識平台推出不到3年,已有1.2億個問題在網友的互動下獲得了解答。
公共主頁,是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站人人網推出的一種主題互動平台。其中一個以考試為主題的公共主頁,推出兩個月已擁有36萬余名好友。這里不僅有網友制作、分享的各種有關考試的信息,還建起了各種各樣的“許願牆”。“外語考試許願牆”建立兩個小時,訪問人數就達到9039人,其中2059人留下了自己的願望。“有關考試的話,都可以在這里說,並且會得到答復。”“心里的壓力其實挺大的,在這里可以獲得鼓勵。”人人網已推出超過500個公共主頁,以多樣的主題充分滿足多樣的需求,每天活躍其中的網民人數達1000萬。
“摘菜”等游戲能在短期內大大提高網友訪問率,然而,這種模式使部分網友沉迷其中,與現實生活中工作、學習的要求發生了沖突,不具有可持續性。姜奇平表示,應充分利用網民在玩游戲中體現出來的智慧和韌性,把網絡變成學習、工作和創造的工具,而不只是玩具。
“網絡文化建設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會影響乃至推動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盛曉白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和現實社會的互動,是建設網絡文化的關鍵所在。只有如此,網絡文化才能日益呈現出“主流引領多元,多元豐富主流”的和諧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