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4月13日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本月10日在沖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的公海上,發現了包含10艘艦艇的中國大型艦隊。日方認為,這一“從未有過的事態”顯示中國海軍的遠洋活動愈發活躍。同一天,《解放軍報》也以大篇幅披露了我北海艦隊過宮古海峽,穿巴士海峽,抵臨馬六甲海峽以東海域進行訓練的情況。這些相互關聯的報道,再度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海軍加強遠洋訓練的關注。 中國艦隊遵從國際慣例 遠洋訓練是對海軍素質的考驗,既可以借機展開軍事外交,也是鍛煉部隊實戰能力的絕佳途徑。然而,這樣的正常訓練,卻每每惹得日本媒體和軍方大呼小叫,有的報道甚至炒作說,中國海軍艦艇通過日本的海峽,涉嫌“侵犯”了日本的主權。而事實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早有規定,外國船舶可“無害通過”一些水道,即外國船舶在不損害沿海國的安寧和平及正常秩序的條件下,可以在不事先通知或未征得沿海國同意的情況下,連續不間斷地航行通過。 從新聞報道披露的情況來看,這次前往太平洋深處的中國海軍編隊完全遵從上述原則,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連潛艇都是以水面航行方式通過海峽(更何況此處屬于公海)。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其國內輿論對于航經此處的外國軍艦尤其是中國軍艦過分敏感,以至于經常小題大做,混淆視听。 遠航才能錘煉藍水海軍 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中,遠洋海軍都是海洋大國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國(以及曾經的蘇聯)海軍具有強大的遠洋打擊能力,艦船可以出現在任何海域並遂行作戰任務。至于英、法等老牌歐洲國家的海軍,雖然規模和質量不及美蘇(俄),但它們以中、輕型航母為核心,大型水面艦艇為骨干的部隊,也能在遠洋實施一定強度的作戰。 在亞洲範圍內,印度目前也在為打造遠洋海軍而努力,為此大力發展航母、核潛艇等遠洋作戰裝備。日本、韓國雖然暫時沒有航母,但均裝備了搭載直升機的大型兩棲戰艦和“宙斯盾”驅逐艦,初步具備遠洋獨立作戰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 西方軍事理論認為,海軍本質上是進攻性的兵種,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就難以發揮作用。只有到遠洋去進行實兵操練,才能檢驗艦艇的性能優劣,才能磨練官兵的作戰意志和戰斗技能,從而錘煉出真正的“藍水海軍”。 因此,遠洋航行訓練對于大國海軍來說,實在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907年,美國海軍就曾組織所謂“大白艦隊”進行了環球遠航。蘇聯解體後,繼任者俄羅斯由于經費有限,大洋上一度很少見到其戰艦的影子。但自從2006年夏天開始,俄海軍北方艦隊也開始重返大西洋進行遠洋作戰訓練,以圖恢復自己的海軍大國地位。 突破島鏈封鎖是歷史必然 上世紀中葉,冷戰的序幕剛剛拉開,美國就提出把中國圍堵在“島鏈”中的戰略構想。美國環球戰略網曾報道,因為島鏈的限制,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遠洋訓練年均只有3.4次,活動最頻繁的2009年也不過12次,遠比不上美軍一年上百次的訓練強度。 這一對比充分說明了中國海軍的不足。盡管從目前來看,中國海軍已開始了一定程度的遠洋活動,但許多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海軍眼下仍是一支近海防御型海軍。這主要體現在其關注的重點區域目前仍然限定在近海範圍內,例如台灣海峽、東海大陸架、南海海域等,訓練活動也大多在這一範圍內展開。另外,由于沒有航母這個浮動機場,中國海軍仍然需要依靠岸基航空兵提供掩護,難以在遠洋獨立遂行高強度作戰任務。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在海軍建軍60周年大閱兵期間,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曾經談到,海軍現代化建設與綜合作戰能力要再上新高,遠洋訓練成常態化趨勢。圍繞打贏目標,人民海軍加大了訓練改革的步伐和力度,積極推進軍事訓練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人民海軍各兵種逐步向遠海訓練過渡,海軍五大兵種每年都多次組織部隊到遠海大洋練兵,上千艘(架)次艦機在太平洋海域進行多科目合成訓練。 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對對外貿易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對世界能源的需求也大幅上升。據估計,到2020年,我國將有60%的石油需要進口,海外貿易運輸則主要依賴海運,海洋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全力開展遠航訓練,發展遠洋海軍,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海軍的不二選擇。 可喜的是,隨著國防實力的飛躍,中國海軍已經走上了質量建軍的道路,大批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艦艇、輔助船和作戰飛機,近年來紛紛加入人民海軍的行列。可以預料,隨著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海軍進行遠航訓練的艦艇數量和次數,還會持續增多。 |